|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1页 |
|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结构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金融脆弱性理论综述 | 第14-19页 |
| ·金融脆弱性的内生论 | 第14-15页 |
| ·货币论 | 第14页 |
| ·明斯基金融脆弱性假说 | 第14-15页 |
| ·金融脆弱性的外生论 | 第15-18页 |
| ·金融交易主体 | 第15-17页 |
| ·金融交易环境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3 金融脆弱性存在基础及其显化机制分析 | 第19-39页 |
| ·关于金融脆弱性的两个重要概念 | 第19-20页 |
| ·金融脆弱性存在基础 | 第19-20页 |
| ·金融脆弱性显化 | 第20页 |
| ·金融交易客体的“权利”性质 | 第20-23页 |
| ·金融交易客体概述 | 第20-23页 |
| ·金融交易客体的“收益权” | 第23页 |
| ·权利的内在不确定性 | 第23-27页 |
| ·权利的无形性 | 第23-24页 |
| ·权利的未来性 | 第24页 |
| ·权利的衍生性 | 第24页 |
| ·权利面向未来的定价方式 | 第24-27页 |
| ·权利不确定的外在分析 | 第27-32页 |
| ·权利不确定的交易主体分析 | 第27-29页 |
| ·权利不确定的交易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 ·其他因素 | 第30-32页 |
| ·权利价格崩溃——金融脆弱性显化 | 第32-38页 |
| ·权利价格不确定性函数 | 第33-34页 |
| ·预期逆转——权利链断裂 | 第34-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金融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 第39-58页 |
| ·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初步判断 | 第39-40页 |
| ·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40-44页 |
| ·权利不确定的外部环境(M_1) | 第41页 |
| ·信贷市场权利不确定(M_2) | 第41-42页 |
| ·资本市场权利不确定(M_3) | 第42-43页 |
| ·权利价格波动传染效应(M_4) | 第43-44页 |
| ·指标赋权方法 | 第44-45页 |
| ·层次分析法主观确定权重 | 第45-48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第45-46页 |
|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46-48页 |
| ·熵值法客观确定权重 | 第48-52页 |
|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 ·熵值法应用 | 第49-52页 |
| ·主、客观组合赋权 | 第52-53页 |
| ·实证的结果以及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 ·权利不确定指数总体判断以及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 ·权利不确定指数进一步分析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政策建议 | 第58-66页 |
| ·政策建议思路 | 第58页 |
| ·权利保障的措施 | 第58-61页 |
| ·制度保障 | 第58-60页 |
| ·交易环境保障 | 第60-61页 |
| ·传染效应的防范 | 第61页 |
| ·金融脆弱性的预警 | 第61-63页 |
| ·金融脆弱性显化后的应对 | 第63-64页 |
| ·政府救市措施 | 第63-64页 |
| ·救市措施的经验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6 结束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A 我国金融体系价格指数的原始数据 | 第70-72页 |
| 附录B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价指数 | 第72-77页 |
| 附录C 权利不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及数据处理过程 | 第77-84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