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2章 喇嘛甸油田基本情况 | 第11-17页 |
| ·油田概况 | 第11页 |
| ·油田地质概况 | 第11-12页 |
| ·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 ·断层特征 | 第12页 |
| ·储层沉积特征及性质 | 第12-14页 |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12页 |
| ·储层性质 | 第12-13页 |
| ·油气水分布 | 第13-14页 |
| ·流体性质 | 第14页 |
| ·油田开发历程 | 第14-17页 |
| 第3章 厚油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 | 第17-30页 |
| ·厚油层内部结构解剖是油田开发调整的必然要求 | 第17页 |
| ·厚油层内部结构解剖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厚油层内部储层结构的层次解剖 | 第18-30页 |
| ·河流相砂体结构分级 | 第19页 |
| ·结构界面特征与基本分布模式 | 第19-27页 |
| ·结构单元划分与对比方法 | 第27页 |
| ·结构单元的接触关系决定垂向渗流特点 | 第27-28页 |
| ·结构单元组合特征 | 第28页 |
| ·对厚油层内部结构解剖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28-30页 |
| 第4章 层内结构解剖技术在寻找剩余油富集区的应用 | 第30-37页 |
| ·分类油层动用特点 | 第30-33页 |
| ·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萨葡厚油层,层内矛盾突出 | 第30-31页 |
| ·以前缘相沉积为主的高台子油层,层间动用差异较大 | 第31-33页 |
| ·不同沉积模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对策 | 第33-37页 |
| ·河道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的边部及内部低渗透部位 | 第33-34页 |
| ·分流平原相席状砂体存在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 第34-35页 |
| ·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砂体剩余油存在四种类型 | 第35-37页 |
| 第5章 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挖潜方法 | 第37-53页 |
| ·总体思路 | 第37-38页 |
| ·厚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38-39页 |
| ·采用多种措施技术挖潜层内剩余油 | 第39-53页 |
| ·通过细分注水技术挖潜层内剩余油 | 第39-40页 |
| ·开展层内细分堵水,挖掘层内剩余潜力 | 第40-42页 |
| ·通过厚油层内补孔,挖掘层内剩余潜力 | 第42-43页 |
| ·利用厚油层内选择性压裂,挖潜动用较差部位剩余油 | 第43-45页 |
| ·通过周期注水来挖潜层内剩余油 | 第45-47页 |
| ·采用深度调剖的方法来挖潜层内剩余油 | 第47-48页 |
| ·对具有夹层的顶部变差部位进行二次射孔挖掘顶部剩余油 | 第48页 |
| ·井网加密规模化挖潜剩余油技术研究 | 第48-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详细摘要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