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四、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与西方资本理论体系概论 | 第16-40页 |
一、两种资本理论体系不同的价值论基础 | 第16-31页 |
(一) 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 第16-27页 |
(二) 西方资本理论体系的效用价值论基础 | 第27-31页 |
二、两种资本理论体系不同的认识思路 | 第31-34页 |
(一) 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研究中心的认识思路 | 第32-33页 |
(二) 以物与物之间关系为研究中心的认识思路 | 第33-34页 |
三、两种资本理论体系之异同 | 第34-40页 |
(一) 两种资本理论体系的差异性 | 第34-37页 |
(二) 两种资本理论体系的一致性 | 第37-38页 |
(三) 理论思考与启发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资本内涵的多重性 | 第40-57页 |
一、资本本质是一种生产方式 | 第40-43页 |
(一) 资本的起源与产生及其消亡 | 第40-41页 |
(二) 资本内涵的基本规定——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 第41-43页 |
二、资本依存的载体——生产要素 | 第43-47页 |
(一) 资本构成理论溯究 | 第43-46页 |
(二) 资本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 | 第46-47页 |
三、价值增殖——资本的关键属性 | 第47-53页 |
(一) 马克思对资本价值增殖这一属性的论述概说 | 第47-49页 |
(二) 西方学者的主要相关观点述评 | 第49-51页 |
(三) 两种理论体系对资本价值增殖属性论述的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四、资本内涵比较研究之理论启发与思考 | 第53-57页 |
(一) 资本内涵比较研究的理论启发 | 第53-55页 |
(二) 梳理并综合资本内涵的现实思考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资本价值增殖理论比较 | 第57-103页 |
一、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起点——货币资本的对比考察 | 第57-68页 |
(一) 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职能形态 | 第57-64页 |
(二) 货币资本在生产占据重要地位 | 第64-68页 |
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生产资本的对比考察 | 第68-80页 |
(一) 资本价值增殖完成于生产资本——马克思的资本价值增殖理论 | 第68-74页 |
(二) 西方资本理论中有关资本价值增殖的论述 | 第74-80页 |
三、资本价值增殖的实现——商品资本的对比考察 | 第80-92页 |
(一) 商品资本占用与节约的矛盾二重性 | 第80-87页 |
(二) 交易费用理论与资本价值增殖实现 | 第87-92页 |
四、资本价值增殖理论比较的启发与思考 | 第92-103页 |
(一) 货币资本理论比较的理论启发与现实思考 | 第92-94页 |
(二) 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理论比较与现实思考 | 第94-99页 |
(三) 资本价值增殖实现理论比较与现实思考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社会总资本运动理论比较 | 第103-129页 |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运动规律的理论概述 | 第103-114页 |
(一)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与运行过程概论 | 第103-110页 |
(二) 马克思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论述 | 第110-114页 |
二、西方资本理论中有关社会总资本运动规律的理论述评 | 第114-124页 |
(一) 哈罗德——多马模型 | 第115-119页 |
(二)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119-122页 |
(三)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22-124页 |
三、社会总资本运动理论比较的启发与思考 | 第124-129页 |
(一) 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比较表现出一致性和优先性 | 第124-126页 |
(二) 理论启发与现实思考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资本理论比较的总体结论 | 第129-139页 |
一、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科学性 | 第129-133页 |
二、西方资本理论的重要成就与局限性 | 第133-136页 |
三、资本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5-146页 |
后记 | 第146-148页 |
论文摘要 | 第148-151页 |
ABSTRACT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