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硫铁矿废水处理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酸性矿山废水产生及危害 | 第11-12页 |
·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 | 第11-12页 |
·酸性矿山废水的危害 | 第12页 |
·酸性矿山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2-16页 |
·中和沉淀法 | 第12-13页 |
·硫化沉淀法 | 第13页 |
·氧化还原法 | 第13-14页 |
·微生物处理技术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混凝机理及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混凝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压缩双电层机理 | 第16页 |
·电荷中和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 | 第17页 |
·网捕卷扫絮凝机理 | 第17-18页 |
·颗粒碰撞作用 | 第18-20页 |
·混凝剂 | 第20-21页 |
·无机混凝剂 | 第20-21页 |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 第21页 |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水温 | 第21-22页 |
·pH值 | 第22页 |
·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22页 |
·絮凝剂的投加量 | 第22-23页 |
·水力条件 | 第23页 |
·混凝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烧杯搅拌试验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硫铁矿废水水质特性及研究方案 | 第25-28页 |
·试验水样来源及水质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试验测定方法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试验方法及技术方案 | 第26-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技术方法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最佳絮凝剂的选择和pH值的确定 | 第28-31页 |
·最佳絮凝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絮凝剂的种类与对比 | 第28页 |
·有机、无机絮凝剂对比实验 | 第28-29页 |
·最佳絮凝剂的确定 | 第29页 |
·pH值调节药剂选择 | 第29-30页 |
·pH值对絮凝剂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硫铁矿废水絮凝主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第31-47页 |
·聚丙烯酞胺的水解和絮凝机理 | 第31页 |
·PAM絮凝的一些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PAM溶液稳定性 | 第31页 |
·机械剪切作用影响 | 第31-32页 |
·温度对PAM絮凝的影响 | 第32页 |
·PAM的投加浓度 | 第32页 |
·影响硫铁矿矿坑废水絮凝的主要因素 | 第32-43页 |
·投药量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2-34页 |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GT值对絮凝效果影响 | 第34-43页 |
·正交实验及絮凝效果影响主要因素的确定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矿坑废水处理模拟预测 | 第47-63页 |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47-52页 |
·神经元模型 | 第47-52页 |
·RBF神经网络 | 第52-54页 |
·RBF神经网络的简介 | 第52页 |
·RBF神经网络的算法 | 第52-54页 |
·RBF神经网络的优点 | 第54页 |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4-62页 |
·原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54-56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 | 第56-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尾矿库废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 | 第63-78页 |
·概述 | 第63-64页 |
·设计依据 | 第63页 |
·设计原则 | 第63页 |
·设计范围 | 第63页 |
·出水水质 | 第63-64页 |
·河南灵宝概况 | 第64-68页 |
·灵宝简介 | 第64-66页 |
·朱阳镇银家沟简介 | 第66-68页 |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 第68-74页 |
·工艺流程 | 第68-69页 |
·高程设计 | 第69页 |
·厂区平面布置 | 第69页 |
·单体构筑物设计 | 第69-74页 |
·电气及控制系统设计 | 第74-76页 |
·设计依据 | 第74页 |
·设计内容 | 第74-75页 |
·定员编制 | 第75-76页 |
·主要设备及材料 | 第76页 |
·设备选用选型 | 第76页 |
·主要设备表 | 第76页 |
·项目投资估算 | 第76-78页 |
·工程投资估算 | 第76页 |
·药剂成本估算 | 第76-77页 |
·电费估算 | 第77页 |
·处理成本估算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