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1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第18-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气候 | 第18页 |
·水文 | 第18-19页 |
·植被 | 第19页 |
·土壤 | 第19-20页 |
第3章 黑茶山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第20-29页 |
·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 第20-22页 |
·保护区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地理成分 | 第22页 |
·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 第22-24页 |
·世界分布 | 第23-24页 |
·热带分布 | 第24页 |
·温带分布 | 第24页 |
·中国特有分布 | 第24页 |
·其它分布 | 第24页 |
·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地理成分 | 第24-27页 |
·世界分布 | 第24-25页 |
·热带分布 | 第25页 |
·温带分布 | 第25页 |
·东亚分布 | 第25页 |
·其它分布 | 第25页 |
·中国分布 | 第25-27页 |
·与其它自然保护区属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分类和排序 | 第29-35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 | 第29-35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BLED分类 | 第29-33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DCA排序 | 第33-35页 |
第5章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35-49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微生境定义 | 第35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程度及地形特征分级 | 第35-36页 |
·人为干扰程度分级 | 第35页 |
·地形特征分级 | 第35-36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微生境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36-45页 |
·不同海拔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36-40页 |
·不同坡向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40-42页 |
·不同坡位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42-45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下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45-49页 |
·不同生态系统生境下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46-48页 |
·不同生态系统生境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结果 | 第49-50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 | 第50页 |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