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1-12页 |
一、公司治理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12-18页 |
(一) 公司治理的的内涵 | 第12-14页 |
1.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定义 | 第12页 |
2.国外学者的定义 | 第12-13页 |
3.国内学者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1.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 第14-15页 |
2.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3.产权理论 | 第16-18页 |
二、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及缺陷 | 第18-34页 |
(一)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形成演变过程 | 第18-21页 |
1.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 第18-19页 |
2.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 第19页 |
3.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 | 第19-20页 |
4.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0-21页 |
(二)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第21-24页 |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 第21-23页 |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区别 | 第23-24页 |
(三)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 第24-28页 |
(四)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4页 |
1.产权不明晰,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28-30页 |
2.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尚未形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 第30-32页 |
3.外部治理环境过于僵硬,风险性监管能力较差 | 第32-33页 |
4.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尽完善 | 第33-34页 |
三、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 第34-44页 |
(一) 英美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34-37页 |
1.英美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 第34-36页 |
2.花旗银行的公司治理 | 第36-37页 |
(二) 德日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37-39页 |
1.德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 第37-38页 |
2.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 | 第38-39页 |
(三) 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比较 | 第39-40页 |
(四) 对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 | 第40-44页 |
1.所有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的最重要因素 | 第41页 |
2.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真正发挥监督和制衡的职能 | 第41页 |
3.重视法律、制度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提高司法效率 | 第41-42页 |
4.提高薪酬与激励机制的灵活性 | 第42-44页 |
四、完善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44-50页 |
(一) 调整股权结构 | 第44-45页 |
(二) 强化内控制度 | 第45-46页 |
(三) 加强外部治理机制建设 | 第46-48页 |
(四) 协调使用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