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课题研究的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建筑空间中水的限定 | 第11-14页 |
·建筑空间中水的含义 | 第11页 |
·建筑空间中水的两种限定形式 | 第11-14页 |
·垂直方向的限定 | 第11-12页 |
·水平方向的限定 | 第12-14页 |
第三章 水与建筑空间结合的方式 | 第14-18页 |
·水与建筑空间结合的几种方式 | 第14-18页 |
·水与建筑空间的围合关系 | 第14-15页 |
·水与建筑空间的接触关系 | 第15-16页 |
·水与建筑空间的相交关系 | 第16-18页 |
第四章 水对建筑空间的塑造作用 | 第18-29页 |
·水完善了空间形态 | 第18-23页 |
·强化了对空间节点的多维度感知 | 第18-19页 |
·柔化了建筑边界 | 第19-20页 |
·反射性丰富了空间层次 | 第20-21页 |
·串联整合了多个空间形态 | 第21-22页 |
·水的流动让空间得到渗透和过渡 | 第22-23页 |
·水渲染了空间意境 | 第23-27页 |
·自然回归的心理 | 第23-24页 |
·诗情画意的情结 | 第24页 |
·冥想与反思的效果 | 第24-26页 |
·特定文化的代表 | 第26-27页 |
·水提升了空间品质 | 第27-29页 |
·对改善建筑周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五章 水元素在两位建筑大师作品中的运用和比较 | 第29-47页 |
·路易斯·巴拉干设计理念的形成 | 第29-33页 |
·安藤忠雄设计理念的形成 | 第33-36页 |
·两位大师在用水塑造空间上的不同处理手法 | 第36-43页 |
·安藤的TIME’S 与巴拉干的饮水槽广场 | 第36-38页 |
·安藤的芝加哥住宅与巴拉干的洛斯·克鲁布斯住区爱之泉 | 第38-40页 |
·安藤的普利策基金会美术馆与巴拉干的格雷夫兹住宅 | 第40-41页 |
·安藤的成羽町美术馆与巴拉干的圣·克里斯特博马厩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7页 |
·建筑与环境中水的融合 | 第43-44页 |
·光与水的组合 | 第44页 |
·建筑材料、色彩与水的配合 | 第44-45页 |
·异曲同工的空间效果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水对建筑空间塑造的案例赏析 | 第47-67页 |
实例01 水强化了对空间节点的多维度感知 | 第47-49页 |
实例02 水柔化了建筑边界 | 第49-51页 |
实例03 水的反射性丰富了空间层次 | 第51-53页 |
实例04 水串联整合了多个空间形态 | 第53-55页 |
实例05 水的流动让空间得到渗透和过渡 | 第55-57页 |
实例06 自然回归的心理 | 第57-59页 |
实例07 诗情画意的情结 | 第59-61页 |
实例08 冥想与反思的效果 | 第61-63页 |
实例09 特定文化的代表 | 第63-65页 |
实例10 水改善了建筑周边的小气候环境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图片来源 | 第70-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