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植物抗性生理概述 | 第13页 |
·植物抗污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植物修复概述 | 第13-14页 |
·植物修复化学性大气污染的机理探讨 | 第14-15页 |
·鉴定植物抗污性的方法 | 第15-17页 |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植物抗旱机理的探讨 | 第17-19页 |
·鉴定植物抗旱性的方法 | 第19-22页 |
·鉴定植物抗旱性的指标 | 第22页 |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 第22-23页 |
·植物抑菌性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植物挥发物概念 | 第23页 |
·植物挥发物抑菌机理的探讨 | 第23-24页 |
·样品的采集方法 | 第24页 |
·鉴定植物挥发物抑菌性的方法 | 第24-25页 |
·影响植物挥发物杀菌作用大小的因素 | 第25-26页 |
·园林植物抗污性、抗旱性、抑菌性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抗污性研究 | 第26-27页 |
·抗旱性研究 | 第27页 |
·抑菌性研究 | 第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陕西关中地区园林植物抗污性调查分析研究 | 第29-38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页 |
·区域范围 | 第29页 |
·自然条件 | 第29页 |
·调查区域概况 | 第29-30页 |
·西安概况 | 第29页 |
·宝鸡概况 | 第29页 |
·杨凌概况 | 第29-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SO_2 等复合污染物对树木叶片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不同植物吸硫量变化 | 第33-34页 |
·西安、宝鸡两地SO等复合污染物对树木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4-35页 |
·大气污染忍耐指数测定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叶片含硫量 | 第36页 |
·细胞膜透性变化与抗污性 | 第36页 |
·叶绿素总含量与抗污性 | 第36页 |
·其它生理指标与抗污性 | 第36页 |
·Singh 的大气污染忍耐指数公式评价树种抗性 | 第36-37页 |
·综合评价树种抗污性 | 第37-38页 |
第三章 16 种园林植物抗旱性研究 | 第38-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离体叶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 | 第39-40页 |
·离体叶叶绿素含量及a/b 比 | 第40-41页 |
·离体叶质膜相对透性 | 第41-42页 |
·离体叶丙二醛含量 | 第42-43页 |
·离体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43-44页 |
·水分胁迫下16 种植物抗旱能力的综合比较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叶片含水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页 |
·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页 |
·膜透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页 |
·MDA 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页 |
·脯氨酸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16 种园林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第四章 6 种园林植物挥发性物质抑菌性研究 | 第47-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植物材料的选择 | 第47页 |
·供试菌种及性质 | 第4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供试植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48页 |
·供试植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第48-49页 |
·供试植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49-50页 |
·供试植物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 | 第50页 |
·4 种微生物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