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三次采油技术的历史 | 第12-14页 |
| ·采油用表面活性剂 | 第14-18页 |
| ·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发展 | 第14-15页 |
|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 第15-18页 |
| ·石油羧酸盐 | 第16页 |
| ·烷基芳基磺酸盐 | 第16-17页 |
| ·木质素磺酸盐 | 第17页 |
| ·石油磺酸盐 | 第17-18页 |
| ·泡沫驱油技术 | 第18-28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8-19页 |
| ·泡沫体系组成 | 第19页 |
| ·泡沫的分类及其主要参数 | 第19-21页 |
| ·泡沫的稳定性 | 第21-28页 |
| ·泡沫的衰变机理 | 第21-22页 |
| ·气体透过液膜的扩散 | 第22-23页 |
|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 第23-28页 |
| ·提高泡沫稳定性的方法 | 第28页 |
| ·起泡剂 | 第28-31页 |
| ·对起泡剂的要求 | 第28页 |
| ·起泡剂的种类 | 第28-31页 |
| ·本文选题目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2. 发泡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55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与合成工艺 | 第33-37页 |
| ·各步产物的合成路线 | 第33-34页 |
| ·合成步骤 | 第34页 |
| ·两相滴定法测定产物有效物含量 | 第34-36页 |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5页 |
| ·实验步骤 | 第35-3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53页 |
| ·影响3-氯-2-羟基丙磺酸钠质量及收率的因素 | 第37-39页 |
| ·影响十二酰胺质量及收率的因素 | 第39-41页 |
| ·影响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产率的因素 | 第41-43页 |
| ·原料配比对收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溶剂配比对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两相滴定法测定产物的有效物含量 | 第43-45页 |
|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3-45页 |
| ·两相滴定法测定各产物的有效含量 | 第45页 |
|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50页 |
| ·各产物的~1H NMR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3. 新型发泡剂的表面性能研究 | 第55-6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 ·临界胶团浓度CMC 及临界表面张力ΓCMC 的测定 | 第55-60页 |
| ·cmc 及γcmc 的测试原理 | 第55-56页 |
| ·表面张力法测定产物的cmc 及γcmc | 第56-58页 |
| ·电导率法测定各产物的cmc | 第58-60页 |
| ·各产物乳化性能的测定 | 第60-61页 |
| ·乳化性能的测试原理 | 第60页 |
| ·测定方法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4. 高级脂肪酰胺磺酸盐的起泡能力研究 | 第62-74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 ·浓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 ·温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无机盐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 ·原油对体系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 ·PH 值对体系泡沫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5. 结论 | 第74-76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4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