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结构体系 | 第13-14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2 建筑市场信息化管理现状及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 ·国内外建筑市场信息化管理现状 | 第15-16页 |
| ·潍坊市建筑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6-21页 |
| ·必要性分析 | 第16-19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19-2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相关定义 | 第24-25页 |
| 3 潍坊市建筑市场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 | 第25-35页 |
| ·建筑市场信息化管理的功能结构 | 第25-26页 |
| ·建筑市场信息化管理的功能 | 第25页 |
| ·一般建筑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结构 | 第25页 |
| ·潍坊市建筑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第25-26页 |
| ·潍坊市建筑市场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库 | 第26-33页 |
| ·数据库的总体结构和建立方式 | 第26-27页 |
| ·建筑市场主体数据库 | 第27-29页 |
| ·建筑市场从业人员数据库 | 第29-30页 |
| ·工程项目数据库 | 第30-33页 |
| ·潍坊市建筑市场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思路 | 第33页 |
| ·潍坊市建筑市场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 | 第33-35页 |
| 4 工程建设动态监管子系统 | 第35-45页 |
| ·动态监管子系统建立的理论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35页 |
| ·动态监管子系统的运作流程及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 ·动态监管子系统各流程实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 第36-45页 |
| ·施工图审查模块 | 第36-37页 |
| ·实现的目标 | 第36-37页 |
| ·实现的方式 | 第37页 |
| ·招标投标数据采集模块 | 第37-39页 |
| ·招投标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意义 | 第37-38页 |
| ·招投标信息采集的实现方式 | 第38-39页 |
| ·工程建设手续办理模块 | 第39-42页 |
| ·工作目标 | 第39页 |
| ·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及实现方式 | 第39-42页 |
| ·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模块 | 第42-45页 |
| ·功能设计目标、依据和原则 | 第42-43页 |
| ·实现方式 | 第43-45页 |
| 5 建筑市场主体考核子系统 | 第45-55页 |
| ·量化考核的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 ·量化考核的范围 | 第46页 |
| ·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 | 第46-50页 |
| ·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6-47页 |
| ·建筑市场主体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构成 | 第47-50页 |
| ·量化考核分值的形成途径及计算公式 | 第50-51页 |
| ·考核分值的形成途径 | 第50-51页 |
| ·考核分值计算公式 | 第51页 |
| ·量化考核办法 | 第51页 |
| ·量化考核的实现方式 | 第51-53页 |
| ·业绩和荣誉的申报 | 第51-53页 |
| ·不良行为的记录 | 第53页 |
| ·量化考核结果的应用 | 第53-55页 |
| 6 招标投标子系统 | 第55-59页 |
| ·招投标子系统的设计流程及积极作用 | 第55页 |
| ·招标投标子系统与动态监管和主体考核子系统的联系 | 第55-56页 |
| ·招标申请 | 第56页 |
| ·网上投标报名的科学性 | 第56-57页 |
| ·网上资格预审 | 第57-58页 |
| ·网上资格预审的工作程序 | 第57页 |
| ·资格预审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 | 第57-58页 |
| ·网上评标 | 第58-59页 |
| 7 建筑市场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第59-64页 |
| ·三位一体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 第59-60页 |
| ·三位一体信息系统开发应把握的问题 | 第60-61页 |
| ·三位一体信息系统界面设计及用户权限配置 | 第61-64页 |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61-63页 |
| ·系统用户权限设置 | 第63-64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应用前景展望 | 第64-6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