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微波在大气中的传播 | 第13-23页 |
| ·气象参数 | 第13页 |
| ·大气微波传播模型 | 第13-21页 |
| ·局部谱线的吸收和色散 | 第15-19页 |
| ·干燥空气非共振谱 | 第19页 |
| ·水汽连续吸收 | 第19-20页 |
| ·云的衰减 | 第20-21页 |
| ·大气衰减特征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基本原理 | 第23-35页 |
| ·大气辐射理论 | 第23-27页 |
|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 第23页 |
| ·辐射传递理论 | 第23-25页 |
| ·大气微波辐射传输模型 | 第25-27页 |
| ·大气温湿廓线反演估计技术 | 第27-35页 |
| ·回归算法 | 第28-29页 |
| ·神经网络算法 | 第29-31页 |
| ·其它反演算法简介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反演大气温湿廓线的仿真与分析 | 第35-47页 |
| ·综述 | 第35-37页 |
| ·数据 | 第35-36页 |
| ·云天的判断方法 | 第36页 |
| ·仿真的基本步骤 | 第36-37页 |
| ·误差的评估方法 | 第37页 |
| ·反演算法的收敛 | 第37-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反演大气温度廓线 | 第40-43页 |
| ·反演大气湿度廓线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系统性能参数对测量与反演的影响 | 第47-61页 |
| ·概述 | 第47-49页 |
| ·波束效率 | 第47-48页 |
| ·辐射效率 | 第48页 |
| ·辐射计信号检测 | 第48-49页 |
| ·波束宽度和主波束效率的影响 | 第49-5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亮温测量精度和定标精度的影响 | 第52-56页 |
|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 ·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 ·RPG-HATPRO 和 MP-3000A 性能比较 | 第56-60页 |
| ·两种辐射计的仪器规格 | 第56-57页 |
| ·性能比较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通道选择问题的研究 | 第61-71页 |
| ·综述 | 第61-63页 |
| ·信息量的描述 | 第61页 |
| ·权函数 | 第61-63页 |
| ·温度通道的选择 | 第63-66页 |
| ·通道选择算法 | 第63-64页 |
| ·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 ·湿度通道的选择 | 第66-70页 |
| ·通道选择算法 | 第66页 |
| ·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