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皮桦遗传改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光皮桦概述 | 第8页 |
·光皮桦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8-9页 |
·种群生态学研究 | 第9页 |
·光皮桦种子繁殖 | 第9-10页 |
·光皮桦无性繁殖 | 第10页 |
·光皮桦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 第10-11页 |
·常规育种 | 第11页 |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1-12页 |
·林木天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林木种源、家系多层次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光皮桦天然种群的遗传结构研究 | 第15-30页 |
·研究材料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光皮桦植物总DNA 的提取 | 第16页 |
·DNA 样品纯度及浓度的检测 | 第16-17页 |
·AFLP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光皮桦种群AFLP 标记分析 | 第20-23页 |
·光皮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23页 |
·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23-24页 |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及其与地理距离关系 | 第24-2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6-30页 |
第三章 光皮桦种源优株子代测定 | 第30-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1-32页 |
·野外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光皮桦苗期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34-41页 |
·光皮桦造林试验主要性状遗传变异 | 第41-5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幼年期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50页 |
·幼年期性状间及与原产地地理因子的相关性 | 第50页 |
·光皮桦苗期初步选择 | 第50页 |
·光皮桦造林后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50-51页 |
·主要生长性状间与年度间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光皮桦家系稳定性分析及其优良家系选择 | 第52-63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两个试点综合分析 | 第52-62页 |
·树高、胸径家系与家系×地点互作方差分析 | 第52页 |
·家系的综合评价 | 第52-57页 |
·优良种源、家系、单株的初步筛选 | 第57-6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2-63页 |
·两个试验点综合分析 | 第62页 |
·优良家系的选择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