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 ·论文选题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GMS软件介绍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方案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论文工作概况 | 第15-16页 |
| ·工作安排及进度 | 第15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昆明地热田地质背景 | 第16-28页 |
| ·自然地理 | 第16-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地貌 | 第17-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 ·地层 | 第19-25页 |
| ·构造 | 第25-26页 |
| ·南北向构造体系 | 第25-26页 |
| ·东西向构造体系 | 第26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热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昆明地热田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43页 |
| ·地质背景 | 第28-33页 |
| ·地层及其富水性特征 | 第28-29页 |
| ·断裂及其控热地质特征 | 第29-33页 |
| ·地质结构 | 第33-36页 |
| ·热储结构 | 第33-34页 |
| ·边界条件 | 第34-36页 |
| ·地热块段划分 | 第36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6-43页 |
| ·地温场 | 第36-37页 |
| ·热储流场 | 第37-38页 |
| ·热水化学特征 | 第38-40页 |
| ·同位素特征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 第43-62页 |
| ·模拟区的水文地质 | 第43-49页 |
| ·含(隔)水岩组 | 第43页 |
| ·地下热水类型 | 第43-44页 |
| ·地下热水补、径、排特征 | 第44-45页 |
| ·水化学特征 | 第45-47页 |
| ·边界条件 | 第47-48页 |
|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 第48-49页 |
| ·数学模型 | 第49-51页 |
| ·承压水渗流模型 | 第49-50页 |
| ·溶质运移模型 | 第50-51页 |
| ·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 第51-60页 |
| ·单元剖分及时间离散 | 第51-52页 |
| ·初始条件 | 第52-53页 |
| ·汇源项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模拟因子的选取 | 第54-55页 |
| ·模型的识别验证 | 第55-60页 |
| ·模拟效果分析 | 第60页 |
| ·溶质场动态预测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建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小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活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