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1.立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 第10-30页 |
·立题依据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27页 |
·栽培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甘草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β-AS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β-AS基因在甘草酸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研究 | 第11-12页 |
·β-AS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常见基因克隆方法的应用学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功能基因多态性与其酶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方案 | 第29-30页 |
2 甘草β-香树酯醇合成酶的编码区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0-43页 |
摘要 | 第30页 |
Abstract | 第30-31页 |
·材料、试剂、耗材和仪器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试剂盒提取总RNA | 第31-32页 |
·逆转录 | 第32-33页 |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33页 |
·β-AS编码区的PCR扩增 | 第33-34页 |
·PCR扩增片段胶回收 | 第34页 |
·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34-35页 |
·阳性克隆PCR鉴定 | 第35-36页 |
·序列测定 | 第36页 |
·序列比较的方法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38页 |
·RNA提取结果 | 第36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36-37页 |
·甘草β-AS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2页 |
·甘草与光果甘草β-AS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和分析 | 第38-39页 |
·推断的β-AS氨基酸的同源性比较 | 第39页 |
·β-AS基因的氨基酸进化分析 | 第39-40页 |
·甘草β-AS蛋白结构预测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3 甘草β-香树酯醇合成酶编码区SNP与甘草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43-57页 |
摘要 | 第43页 |
Abstract | 第43-44页 |
·用HPLC法测定甘草酸含量 | 第44-51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甘草酸含量测定和分组 | 第45-51页 |
·色谱条件 | 第45-46页 |
·供试液制备 | 第46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6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46-47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47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4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47-48页 |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1页 |
·甘草β-AS基因编码区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甘草主根总RNA的提取 | 第51页 |
·甘草β-AS编码区的PCR扩增 | 第51-52页 |
·PCR产物回收及序列测定 | 第52页 |
·序列分析的方法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54页 |
·采用SAS9.0软件划分高甘草酸含量组和低甘草酸含量组 | 第52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52-53页 |
·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10株高、低甘草酸含量组的β-AS编码区序列 | 第53页 |
·与高、低甘草酸含量密切相关的两种β-AS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 第53-54页 |
·10株高、低甘草酸含量组中的β-AS氨基酸序列 | 第54页 |
·与高、低甘草酸含量密切相关的两种β-A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功能基因突变对甘草酸积累的影响 | 第54-55页 |
·大田实验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研究是揭示功能基因突变对药效成分影响的最佳途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4 甘草β-香树酯醇合成酶的多态性对其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 第57-70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58-60页 |
·方法 | 第60-65页 |
·pMD-β-AS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0页 |
·含Not Ⅰ和Sac Ⅱ酶切位点的甘草β-AS基因PCR扩增 | 第60页 |
·PCR产物回收、克隆及序列测定 | 第60页 |
·PY-β-AS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0-62页 |
·酵母转化 | 第62页 |
·提取质粒检测阳性克隆 | 第62-63页 |
·外源基因蛋白诱导表达及SDS-PAGE电泳分析 | 第63-65页 |
·外源基因蛋白诱导表达 | 第63页 |
·酵母蛋白的提取 | 第63-64页 |
·表达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 第64页 |
·诱导培养时间确定 | 第64-65页 |
·酵母中β-香树酯醇的结构分析和含量测定 | 第65页 |
·β-香树酯醇的薄层鉴定 | 第65页 |
·GC/MS测定β-香树酯醇结构及含量 | 第65页 |
·结果 | 第65-68页 |
·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和SacⅡ双酶切后的电泳图 | 第65-66页 |
·最佳诱导时间的SDS-PAGE蛋白电泳图 | 第66页 |
·β-香树酯醇合成酶薄层鉴定 | 第66-67页 |
·β-AS(A-T)和β-AS(G-C)基因的催化效率比较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附图1 | 第71-82页 |
附图2 | 第82-85页 |
附图3 | 第85-89页 |
附图4 | 第89-90页 |
6、致谢 | 第90-91页 |
7、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