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6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乡土植物幼苗生长曲线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乡土植物幼苗抗旱性的研究前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乡土植物护坡效果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3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植被水土保持的研究 | 第9-12页 |
·乡土植物水土保持的研究 | 第12-13页 |
·乡土植物苗期生长曲线的研究 | 第13-14页 |
·乡土植物苗期抗旱性研究 | 第14-15页 |
·乡土植物护坡效果研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日常管理 | 第16-21页 |
1 供试材料及其来源 | 第16-18页 |
2 试验地概况 | 第18-21页 |
·试验地气候条件 | 第18-19页 |
·试验地土壤营养状况 | 第19页 |
·实验室内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护坡地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各种乡土植物在广州地区苗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 第2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供试材料及其来源 | 第21页 |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苗高生长规律 | 第21-25页 |
·苗高生长情况观测结果 | 第21-23页 |
·苗高生长过程的拟合 | 第23页 |
·苗高生长阶段的划分 | 第23-25页 |
·苗高生长特点 | 第25页 |
·地径生长规律 | 第25-28页 |
·地径生长情况观测结果 | 第25-27页 |
·地径生长过程的拟合 | 第27页 |
·地径生长阶段的划分 | 第27-28页 |
·苗木地径生长特点 | 第28页 |
3 结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各种乡土植物苗期抗旱性评价 | 第30-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材料及其来源 | 第30页 |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0页 |
·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31-33页 |
·干旱胁迫下18 种植物水分状况的变化 | 第33-35页 |
·干旱胁迫对18 种植物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干旱胁迫对各种植物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第36-38页 |
·干旱胁迫下各种植物幼苗叶片的气孔导度(Cond)的变化 | 第38-39页 |
·干旱胁迫下18 种植物胞间C02 浓度(Ci)的变化 | 第39-41页 |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第41-42页 |
·18 种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定 | 第42-4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各种乡土植物护坡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45-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供试材料及其来源 | 第45页 |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45页 |
·植物护坡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坡面上18 种植物的植株高度 | 第46-47页 |
·坡面上18 种植物的植株盖度 | 第47-48页 |
·坡面上18 种植物的植株地上生物量的干鲜比 | 第48-49页 |
·不同时期不同植物生长区域的土壤含水量 | 第49-51页 |
·18 种植物护坡效果的综合评价 | 第51-5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1 结论 | 第54-55页 |
2 讨论 | 第55页 |
3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