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2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22-39页 |
1.1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22-24页 |
1.1.1尿酸、多巴胺、抗坏血酸的来源及危害 | 第22页 |
1.1.2芳硝基化合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22-23页 |
1.1.3水合肼的来源及危害 | 第23页 |
1.1.4硝酸根的来源及危害 | 第23-24页 |
1.2传感器分类 | 第24-25页 |
1.2.1物理型传感器 | 第24页 |
1.2.2化学型传感器 | 第24-25页 |
1.2.3生物型传感器 | 第25页 |
1.3含氮化合物的常见检测方法 | 第25-28页 |
1.3.1分光光度法 | 第25页 |
1.3.2液相色谱法 | 第25-26页 |
1.3.3化学发光法 | 第26-27页 |
1.3.4质谱法 | 第27页 |
1.3.5离子迁移光谱法 | 第27页 |
1.3.6电化学法 | 第27-28页 |
1.4碳材料的发展 | 第28-33页 |
1.4.1碳纳米管材料 | 第28-29页 |
1.4.2石墨烯材料 | 第29-30页 |
1.4.3纳米碳球 | 第30页 |
1.4.4多孔碳材料 | 第30-33页 |
1.4.4.1活化法 | 第30-31页 |
1.4.4.2模板法 | 第31-32页 |
1.4.4.3直接碳化法 | 第32-33页 |
1.5金属材料的发展 | 第33-36页 |
1.5.1贵金属材料 | 第33页 |
1.5.2非贵金属材料 | 第33-35页 |
1.5.2.1非贵金属及合金材料 | 第33-35页 |
1.5.2.2非贵金属氧化物材料 | 第35页 |
1.5.2.3非贵金属氢氧化物材料 | 第35页 |
1.5.3其他类型材料 | 第35-36页 |
1.6普鲁士蓝及类似物 | 第36-38页 |
1.6.1普鲁士蓝及类似物结构和性质 | 第36-37页 |
1.6.2PB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 | 第37-38页 |
1.7实验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 第38-39页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39-49页 |
2.1实验说明 | 第39-40页 |
2.1.1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2.1.2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2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2.2.1蜂窝碳(MPC)制备 | 第40-41页 |
2.2.2NiCu/MPC(镍铜负载蜂窝碳)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3PBAs/MPC(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负载蜂窝碳)的制备 | 第42-43页 |
2.2.4Cu/MPC(铜负载蜂窝碳)的制备 | 第43页 |
2.2.5CuCo/MPC(铜颗粒和氢氧化钴负载的蜂窝碳) | 第43页 |
2.2.6分析测试液的配备 | 第43-45页 |
2.2.6.1不同浓度的尿酸(UA)配备 | 第43-44页 |
2.2.6.2不同浓度的多巴胺(DA)制备 | 第44页 |
2.2.6.3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AA)配备 | 第44页 |
2.2.6.4不同浓度的水合联氨(N2H4)配备 | 第44-45页 |
2.2.6.5不同浓度的间二硝基苯(DNB)配备 | 第45页 |
2.2.6.6不同浓度的硝酸钠制备 | 第45页 |
2.2.6.70.1MPBS(磷酸缓冲液,pH=7)的制备 | 第45页 |
2.2.7玻碳电极前处理以及催化剂墨水配制 | 第45-46页 |
2.3电极材料表征方法与分析 | 第46-47页 |
2.3.1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BET) | 第46页 |
2.3.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6页 |
2.3.3高分辨透射显微镜(HRTEM) | 第46页 |
2.3.4X射线衍射(XRD) | 第46页 |
2.3.5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6页 |
2.3.6红外光谱(FTIR) | 第46页 |
2.3.7热重分析(TGA) | 第46-47页 |
2.4电化学测试及分析 | 第47-49页 |
2.4.1循环伏安法(CV) | 第47页 |
2.4.2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第47-48页 |
2.4.3方波伏安法(SWV) | 第48页 |
2.4.4计时电流法(CA) | 第48页 |
2.4.5交流阻抗法(EIS) | 第48-49页 |
第三章NiCu/MPC电化学氧化分析尿酸、抗坏血酸、多巴胺性能研究 | 第49-76页 |
3.1NiCu比不同对NiCu/MPC性能影响研究 | 第49-53页 |
3.1.1SEM分析 | 第49-50页 |
3.1.2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 第50-53页 |
3.2NiCu含量不同对NiCu/MPC性能影响研究 | 第53-58页 |
3.2.1SEM分析 | 第53-54页 |
3.2.2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 第54-58页 |
3.3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的NiCu/MPC的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3.3.1形貌研究 | 第58页 |
3.3.2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3.4不同葡萄糖和双氰胺用量或不同煅烧次数对NiCu/MPC性能影响研究 | 第62-65页 |
3.4.1SEM分析 | 第62页 |
3.4.2电化学测试性能研究 | 第62-65页 |
3.5优化后NiCu/MPC物化表征及分析 | 第65-69页 |
3.5.1SEM及HRTEM分析 | 第66-67页 |
3.5.2XRD分析 | 第67页 |
3.5.3XPS分析 | 第67-68页 |
3.5.4Ni、Cu含量表征分析 | 第68-69页 |
3.5.5BET分析 | 第69页 |
3.6优化后NiCu/MPC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9-72页 |
3.6.1EIS测试与分析 | 第69-70页 |
3.6.2SWV预富集时间优化 | 第70页 |
3.6.3优化后NiCu/MPC的CV、SWV测试 | 第70-72页 |
3.7优化后NiCu/MPC重现性以及平行性测试 | 第72-73页 |
3.8优化后NiCu/MPC干扰性测试 | 第73页 |
3.9优化后NiCu/MPC回收率测试 | 第73-74页 |
3.10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CuCo/MPC电分析水合肼性能研究 | 第76-81页 |
4.1CuCo/MPC形貌表征 | 第76-77页 |
4.2电化学测试 | 第77-80页 |
4.2.1CV测试 | 第77-78页 |
4.2.2LSV测试 | 第78-79页 |
4.2.3CA测试 | 第79-80页 |
4.3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PBAs/MPC电化学检测间二硝基苯 | 第81-97页 |
5.1碳前驱体种类优化 | 第81-82页 |
5.1.1SEM分析 | 第81页 |
5.1.2电化学测试研究 | 第81-82页 |
5.2制备原料Fe盐优化 | 第82-84页 |
5.2.1SEM分析 | 第82-83页 |
5.2.2电化学测试研究 | 第83-84页 |
5.3CoFe比例优化 | 第84-85页 |
5.3.1SEM分析 | 第84-85页 |
5.3.2电化学测试研究 | 第85页 |
5.4CoFe含量优化 | 第85-87页 |
5.4.1SEM分析 | 第85-86页 |
5.4.2电化学测试研究 | 第86-87页 |
5.5优化后PBAs/MPC物化表征及分析 | 第87-90页 |
5.5.1SEM和HRTEM分析 | 第87-88页 |
5.5.2XRD分析 | 第88页 |
5.5.3XPS分析 | 第88-89页 |
5.5.4普鲁士蓝类似物含量分析 | 第89-90页 |
5.5.5红外分析 | 第90页 |
5.6优化后PBAs/MPC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0-93页 |
5.6.1EIS测试分析 | 第90-91页 |
5.6.2LSV富集时间优化 | 第91页 |
5.6.3LSV测试分析 | 第91-93页 |
5.7检测机理分析研究 | 第93-94页 |
5.8优化后PBAs/MPC干扰性测试 | 第94页 |
5.9优化后PBAs/MPC重现和平行性测试 | 第94-95页 |
5.10优化后PBAs/MPC回收率测试 | 第95页 |
5.11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Cu/MPC电催化还原NO3-性能研究 | 第97-103页 |
6.1Cu/MPC形貌结构分析 | 第97-99页 |
6.1.1SEM和HRTEM分析 | 第97-98页 |
6.1.2XRD分析 | 第98页 |
6.1.3XPS分析 | 第98-99页 |
6.1.4Cu含量分析 | 第99页 |
6.2LSV测试分析 | 第99-101页 |
6.3测试机理分析 | 第101页 |
6.4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