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 ·丙烯酸酯树脂 | 第12-18页 |
| ·水性丙烯酸酯树脂的特点 | 第12-13页 |
| ·改性丙烯酸酯树脂 | 第13-18页 |
| ·丙烯酸酯聚合的特点 | 第18-21页 |
| ·溶液聚合的特点 | 第18-19页 |
| ·乳液聚合的特点 | 第19-21页 |
| ·水性氟、硅改性树脂的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 ·水性氟改性树脂 | 第21-22页 |
| ·水性硅改性树脂 | 第22-24页 |
| ·水性氟硅混合改性树脂 | 第24-26页 |
| ·成膜助剂应用及树脂成膜机理 | 第26-28页 |
| ·成膜助剂应用 | 第26-27页 |
| ·树脂成膜机理 | 第27-28页 |
| ·交联固化剂应用 | 第28-30页 |
| ·交联型乳液涂料用固化剂的进展 | 第28-29页 |
| ·氮丙啶交联应用及其机理 | 第29-30页 |
|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水分散型氟、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其配方研究 | 第33-47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40页 |
|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4页 |
| ·实验方案与合成方法 | 第34-37页 |
| ·分析及检测方法 | 第37-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 ·MMA对各项性能的影响 | 第42页 |
| ·HPA对各性能影响 | 第42-43页 |
| ·VeoVa对各性能影响 | 第43页 |
| ·溶剂选择对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含氟单体的选择 | 第44-45页 |
| ·滴加工艺的选择和改进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氟硅含量对于水分散型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性能的影响 | 第47-57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 ·实验原料 | 第47-48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8页 |
| ·实验方案与合成方法 | 第48-49页 |
| ·分析及检测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 ·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 ·析因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51-52页 |
| ·氟单因素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硅单因素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核壳型氟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其膜性能研究 | 第57-73页 |
| ·引言 | 第57-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9-64页 |
| ·实验原料 | 第59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9-60页 |
| ·实验方案与合成方法 | 第60-63页 |
| ·分析及检测方法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 ·TEM分析 | 第64-66页 |
| ·成膜助剂对于成膜性能影响 | 第66-67页 |
| ·MTOS的硅改性分析 | 第67页 |
| ·DB-570 的硅改性分析 | 第67-68页 |
| ·12F的氟改性分析 | 第68-69页 |
| ·氮丙啶交联 | 第69-70页 |
| ·HPA与VEC的改性分析比较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