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燃油脱硫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13-14页 |
·油品中硫化物的主要形式 | 第14-15页 |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5-17页 |
·加氢脱硫机理 | 第15-16页 |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6-17页 |
·加氢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非加氢脱硫技术 | 第17-27页 |
·烷基化脱硫技术 | 第17-18页 |
·萃取脱硫技术 | 第18-19页 |
·生物脱硫技术 | 第19-20页 |
·吸附脱硫技术 | 第20-21页 |
·氧化脱硫技术 | 第21-27页 |
·几种催化剂的介绍 | 第27-28页 |
·SO_4~(2-)/ZrO_2型固体超强酸 | 第27页 |
·稀土元素氧化物CeO_2、La_2O_3 | 第27-28页 |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H_2O_2-HCOOH-AC体系催化氧化柴油脱硫 | 第31-42页 |
引言 | 第31页 |
·H_2O_2-HCOOH-AC催化氧化燃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原理 | 第31-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活性炭的孔结构与比表面分析 | 第35-36页 |
·初始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分析 | 第36-37页 |
·活性炭的量对柴油催化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 第37页 |
·H_2O_2初始浓度对柴油催化氧化脱硫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甲酸的量对催化氧化脱硫的影响 | 第38-39页 |
·反应温度对柴油催化氧化脱硫的影响 | 第39-40页 |
·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脱硫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H_2O_2-HCOOH-AC体系对柴油组分影响及其脱硫选择性 | 第42-61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柴油中各组分及含量 | 第45-48页 |
·H_2O_2-HCOOH-AC体系对脱硫后柴油组分的影响 | 第48-52页 |
·双氧水有效利用率的考察 | 第52-53页 |
·双氧水对柴油中噻吩硫的脱除选择性 | 第53-57页 |
·噻吩类硫化物中硫原子的电子密度对催化氧化脱除选择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H_2O_2用量对水相成分的影响 | 第58-59页 |
·柴油收率的测定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SO_4~(2-)/ZrO_2型固体超强酸改性及其催化氧化脱除噻吩类硫化物 | 第61-76页 |
引言 | 第61页 |
·SO_4~(2-)/ZrO_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氧化脱除噻吩硫机理 | 第61-62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仪器设备 | 第63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3-64页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4页 |
·GC-SCD实验条件 | 第64-65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不同反应温度下催化剂催化活性评价 | 第66-68页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氧化噻吩动力学 | 第68-69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69-74页 |
·NH3-TPD表征分析 | 第69-71页 |
·XRD表征分析 | 第71页 |
·SEM表征分析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负载型Ce、La催化剂上柴油的O_2氧化与吸附法耦合脱硫 | 第76-85页 |
引言 | 第76页 |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仪器设备 | 第76页 |
·载体材料的制备 | 第76-77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7页 |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77页 |
·活性炭对氧化后柴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测定 | 第77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7-7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80页 |
·反应温度对Ce/γ-Al_2O_3和La/γ-Al_2O_3催化O_2氧化柴油脱硫的影响 | 第78-79页 |
·活性炭对催化氧化后柴油中硫化物的吸附 | 第79-8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80-84页 |
·XRD表征分析 | 第80-81页 |
·Ce/γ-Al_2O_3和La/γ-Al_2O_3的BET表征分析 | 第81-83页 |
·活性炭的BET表征分析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建议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