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山尾矿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尾矿的危害 | 第12-14页 |
| ·尾矿的物理危害 | 第12-13页 |
| ·尾矿的化学危害 | 第13-14页 |
| ·尾矿风化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原生矿物组成 | 第14-15页 |
| ·尾矿酸中和潜力 | 第15页 |
| ·空隙水pH 值 | 第15-16页 |
| ·次生矿物的形成 | 第16页 |
| ·尾矿颗粒组成和空隙度 | 第16页 |
| ·尾矿有机物含量和生物活动 | 第16页 |
| ·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危害 | 第16-21页 |
| ·铜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危害 | 第16-18页 |
| ·铅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危害 | 第18-19页 |
| ·锌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危害 | 第19-20页 |
| ·锰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危害 | 第20页 |
| ·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危害 | 第20-21页 |
| ·重金属活动性的评估 | 第21-23页 |
| ·实验模拟法 | 第22页 |
| ·环境地球化学法 | 第22页 |
| ·化学形态分析法 | 第22-23页 |
| ·植物指示法 | 第23页 |
| ·大宝山流域污染现状 | 第23-25页 |
| ·大宝山环境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 | 第28-36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28-29页 |
| ·样品的处理 | 第29-30页 |
| ·实验与测试 | 第30-36页 |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 ·尾矿pH 的测定 | 第31页 |
| ·尾矿组成成分 | 第31-32页 |
| ·尾矿中化学分析和重金属含量 | 第32-33页 |
| ·尾矿中主量元素分析 | 第32页 |
| ·尾矿中重金属分析 | 第32-33页 |
| ·重金属形态提取 | 第33-34页 |
| ·扫描电镜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大宝山尾矿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 第36-40页 |
| ·尾矿的矿物组成 | 第36-37页 |
| ·化学分析和重金属含量 | 第37-38页 |
| ·尾矿pH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重金属元素在尾矿中赋存状态 | 第40-52页 |
| ·分级提取 | 第40-41页 |
| ·尾矿中Cu 的赋存状态 | 第41-42页 |
| ·Pb 的赋存状态 | 第42-43页 |
| ·Zn 的赋存状态 | 第43-45页 |
| ·Mn 的赋存状态 | 第45-46页 |
| ·Cd 的赋存状态 | 第46-47页 |
| ·扫描电镜下重金属赋存形式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大宝山矿区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探讨 | 第52-55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 第52页 |
| ·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 第52-53页 |
| ·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探讨 | 第53-5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