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薰衣草在新疆的引种及繁育问题 | 第8-10页 |
·薰衣草在新疆的引种栽培历史 | 第8-9页 |
·新疆薰衣草栽培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薰衣草的种子休眠是高效繁育的重要限制因子 | 第10页 |
·种子休眠分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第10-13页 |
·种子休眠的定义与分类 | 第10-12页 |
·种子休眠与环境的关系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薰衣草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14-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试验结果 | 第15-19页 |
·种子的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种子生活力 | 第16-17页 |
·种子吸胀速率 | 第17页 |
·种子含水量 | 第17-19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9-21页 |
第3章 薰衣草种子休眠机制的研究 | 第21-28页 |
·薰衣草种子休眠的判定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23页 |
·种皮的萌发抑制作用分析 | 第23-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结果 | 第2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24-25页 |
·种子内含物的萌发抑制作用分析 | 第25-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实验结果 | 第25-26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层积过程中种皮中抑制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28-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2页 |
·层积温度的筛选 | 第29-30页 |
·4 ℃层积对薰衣草种子休眠解除的影响 | 第30-31页 |
·冷层积过程中种皮中抑制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32-35页 |
·层积解除休眠的假说 | 第32-33页 |
·薰衣草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内含抑制物抑制作用分析 | 第33-35页 |
第5章 赤霉素对薰衣草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 | 第35-38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36-3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8-40页 |
·两种薰衣草种子休眠特性的探讨 | 第38-39页 |
·打破薰衣草种子休眠的策略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