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 ·株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光合色素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玉米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第17-21页 |
| ·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研究 | 第22-24页 |
| ·光合杂交优势遗传效应及与产量的关系 | 第24-26页 |
| ·本研究的特色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7-30页 |
|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 第27页 |
| ·自交系的筛选及杂交组配 | 第27页 |
| ·光合速率及荧光参数测定分析试验种植 | 第27页 |
| ·测产试验种植 | 第27页 |
| ·测定项目及测定指标 | 第27-30页 |
| ·叶面积测定 | 第27-28页 |
|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 ·苗期光合参数日变化测定 | 第28页 |
| ·饱和光下光合参数测定 | 第28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28页 |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测定 | 第28-29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测定 | 第29页 |
| ·杂交种产量及经济效益调查分析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5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叶面积指数与株型 | 第30-33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叶面积指数 | 第30-31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株型比较 | 第31-33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光合特性 | 第33-47页 |
| ·不同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光合面积、光合有效时间及光合效率 | 第33-34页 |
| ·苗期日变化光合参数比较 | 第34-41页 |
| ·饱和光下光合参数 | 第41-45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Pn 对PAR 的响应 | 第45-47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47-54页 |
| ·糯玉米杂交组合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47-48页 |
| ·不同生育时期自交系与杂交组合玉米Fv 和Fm 的比较 | 第48-50页 |
| ·不同生育时期自交系与杂交组合玉米Fv/Fm 和Fv/Fo 的变化 | 第50-52页 |
|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及响应曲线 | 第52-53页 |
| ·不同生育时期自交系与杂交组合玉米PIABC 的比较 | 第53-54页 |
| ·杂交种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评估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5-60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株型特性 | 第55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株型 | 第55页 |
| ·叶面积指数 | 第55页 |
| ·糯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光合特性 | 第55-58页 |
| ·苗期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 ·不同叶位光合效率 | 第56-57页 |
| ·玉米光饱和点确定 | 第57-58页 |
| ·最大光化学效率、有效量子产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 | 第58页 |
| ·挖掘糯玉米产量潜力的途径 | 第58-60页 |
| ·加强糯玉米高光效育种工作 | 第58-59页 |
|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