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多金属氧酸盐 | 第8页 |
·多金属氧酸盐合成 | 第8-9页 |
·多金属氧酸盐修饰化研究 | 第9-11页 |
·帽式多金属氧酸盐 | 第9-10页 |
·支撑型多金属氧酸盐 | 第10-11页 |
·多酸为构筑单元的扩展结构 | 第11页 |
·多金属氧酸盐螺旋结构 | 第11-12页 |
·将POM 作客体引入超分子主体 | 第1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过渡金属Cu-ligand 基元支撑的钨氧酸盐化合物 | 第15-29页 |
1 化合物[Cu(en)_2][Cu(en)_2(H_2O)][Cu(en)(phen)][CuW_(12)O_(40)] ·3H_2O (1)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15-23页 |
·实验部分 | 第15-17页 |
·化合物1 的合成 | 第15页 |
·X-ray 单晶测试 | 第15-17页 |
·化合物1 结构 | 第17-20页 |
·化合物1 的性质表征 | 第20-23页 |
·XPRD 和红外光谱(IR) | 第20-21页 |
·电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1-CPE 在不同扫速下的电化学性质 | 第21-22页 |
·不同pH 值下的缓冲溶液对1-CPE 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化合物[Cu(phen)(H_2O)]_2[Cu(phen)(H_2O)_3]_2H[SbW_(18)O_(60)]·5H_2O (2)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23-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化合物2 的合成 | 第23页 |
·X-ray 单晶测试 | 第23-24页 |
·结构描述 | 第24-27页 |
·化合物2 的性质表征 | 第27-28页 |
·XPRD 和红外光谱(IR) | 第27-28页 |
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非共价键作用力连接的钴中心Keggin 型超分子化合物 | 第29-42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H_2bpe)_3[CoW_(12)O_(40)] (3)的合成 | 第29页 |
·[Co(mbpy)_3]_2H_2[CoW_(12)O_(40)] ·2H_2O (4)的合成 | 第29-30页 |
·化合物3 和化合物4 的X-ray 单晶测试 | 第30-37页 |
·化合物3 与化合物4 的性质表征 | 第37-41页 |
·XPRD | 第37-38页 |
·红外光谱(IR) | 第38页 |
·电化学性质 | 第38-40页 |
·不同扫速下3-CPE 的电化学性质 | 第39页 |
·不同pH 值下的缓冲溶液对化合物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热重分析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过渡金属Cu-Ligand 基元连接的扩展结构钨酸盐化合物 | 第42-55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化合物[Cu(bpe)]_6 [HCu_(0.5)W_(12)O_(40)]·6H_2O (5)的合成 | 第42-43页 |
·化合物[Cu(bpe)]_6[PWV_3WV_(19)O_(40)]·8H_2O (6)的合成 | 第43页 |
·化合物5 和化合物6 的X-ray 单晶测试 | 第43-50页 |
·化合物5 与化合物6 的性质表征 | 第50-54页 |
·XPRD | 第50页 |
·红外光谱(IR) | 第50-51页 |
·光电子能谱(XPS) | 第51-52页 |
·荧光性质 | 第52-53页 |
·热重分析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