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5-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2.“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背景 | 第22-24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 第22-23页 |
| ·“两型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 | 第23页 |
| ·“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23-24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体系 | 第24-28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 | 第24-25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体系 | 第25-28页 |
| 3.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比较 | 第28-48页 |
| ·自然条件 | 第28-33页 |
| ·地理区位条件 | 第28页 |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28-29页 |
| ·气候条件 | 第29-30页 |
| ·土壤条件 | 第30页 |
| ·生物条件 | 第30-31页 |
| ·水系条件 | 第31-33页 |
| ·矿产条件 | 第33页 |
| ·经济基础 | 第33-44页 |
| ·资源条件 | 第33-37页 |
| ·人口条件 | 第37-40页 |
| ·经济条件 | 第40-44页 |
| ·社会文化基础 | 第44-48页 |
| ·环境条件 | 第44-45页 |
| ·交通条件 | 第45-46页 |
| ·城镇化发展 | 第46页 |
| ·旅游资源 | 第46-47页 |
| ·科教条件 | 第47-48页 |
| 4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比较 | 第48-67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环境比较 | 第48-53页 |
| ·国家政策环境 | 第48页 |
| ·武汉城市圈政策环境 | 第48-50页 |
| ·长株潭城市圈政策环境 | 第50-53页 |
| ·“两型社会”建设的配套政策与改革措施比较 | 第53-67页 |
| ·资源节约领域改革 | 第53-56页 |
| ·环境保护领域改革 | 第56-59页 |
| ·科技创新领域改革 | 第59-60页 |
| ·产业结构领域改革 | 第60-62页 |
| ·统筹城乡发展领域改革 | 第62-63页 |
| ·节约集约用地领域改革 | 第63-64页 |
| ·财税金融领域改革 | 第64页 |
| ·行政管理领域改革 | 第64-67页 |
| 5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及分析 | 第67-76页 |
|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70页 |
| ·指标选择原则 | 第67-68页 |
| ·指标内容 | 第68页 |
| ·评价指标选择 | 第68-70页 |
| ·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 ·评价方法及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 ·实证分析结果 | 第71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 ·资源利用水平 | 第71-72页 |
| ·环境友好水平 | 第72页 |
| ·经济增长水平 | 第72-73页 |
| ·科技创新水平 | 第73-74页 |
| ·社会发展水平 | 第74页 |
| ·综合发展水平 | 第74-75页 |
| ·优化建议 | 第75-76页 |
| 6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展望 | 第76-78页 |
| ·“两型社会”建设成果 | 第76页 |
| ·“两型社会”建设新路径 | 第76-78页 |
|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两型社会”建设 | 第76页 |
|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 第76-77页 |
|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 第77页 |
| ·坚持以信息化支撑“两型社会”建设 | 第77-78页 |
| 7. 结语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