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分类 | 第12-16页 |
(二) 集体行动研究概述 | 第16-24页 |
三、样本概况 | 第24-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瓮安事件"演变过程 | 第26-56页 |
一、谣言扩散 | 第26-31页 |
(一) 传言滋长 | 第26-28页 |
(二) 政府辟谣 | 第28-29页 |
(三) 谣言如何传播 | 第29-31页 |
二、官方应对 | 第31-41页 |
(一) 调解失败 | 第31-36页 |
(二) 官员缺位 | 第36-41页 |
三、冲突爆发 | 第41-46页 |
(一) 谁先动手 | 第41-43页 |
(二) 有无死者家属参与 | 第43-44页 |
(三) 是否系黑恶分子组织策划 | 第44-46页 |
四、强力善后 | 第46-53页 |
(一) 安抚家属 | 第46-49页 |
(二) 问责官员、惩处嫌犯 | 第49-51页 |
(三) 化解矛盾 | 第51-53页 |
五、小结 | 第53-56页 |
(一) 警方处置方式引起死者家属和部分群众不满 | 第54页 |
(二) 死者之叔李秀忠被打激起更大怨忿 | 第54-55页 |
(三) 限期安葬点燃已升级的民愤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瓮安事件"深层原因 | 第56-82页 |
一、经济增长难改基本县情 | 第56-61页 |
(一) 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实施 | 第56-57页 |
(二) 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发生巨变 | 第57-59页 |
(三) 瓮安主要经济指标与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 第59-61页 |
二、群众利益相对受损 | 第61-67页 |
(一) 陷入困顿的矿区居民 | 第61-63页 |
(二) 心愿难遂的电站移民 | 第63-65页 |
(三) 激忿不已的被拆迁户 | 第65-67页 |
三、社会治安混乱无序 | 第67-76页 |
(一) 刑事案件高发难破 | 第68-71页 |
(二) 滥用警力现象突出 | 第71-73页 |
(三) "帮派文化"盛行 | 第73-76页 |
四、矛盾日积月累 | 第76-79页 |
(一) 问题由来已久 | 第76-78页 |
(二) 积案引发冲突 | 第78-79页 |
五、小结 | 第79-82页 |
(一) 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 | 第79-80页 |
(二) 群众利益受损滋生"发展型相对剥夺感"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 第82-100页 |
一、重庆"万州事件"和安徽"池州事件":日常摩擦迅速变成主要针对党政机关的暴力事件 | 第82-87页 |
(一) 重庆"万州事件" | 第82-84页 |
(二) 安徽"池州事件" | 第84-86页 |
(三) 特征分析 | 第86-87页 |
(四) 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 第87页 |
二、云南"孟连事件"和甘肃"陇南事件":利益诉求无果酿成直接针对党政机关的暴力事件 | 第87-92页 |
(一) 云南"孟连事件" | 第87-89页 |
(二) 甘肃"陇南事件" | 第89-91页 |
(三) 特征分析 | 第91-92页 |
(四) 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 第92页 |
三、四川"大竹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非正常死亡纠纷引发主要以事发场所为攻击目标的暴力事件 | 第92-97页 |
(一) 四川"大竹事件" | 第92-94页 |
(二) 湖北"石首事件" | 第94-96页 |
(三) 特征分析 | 第96-97页 |
(四) 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 第97页 |
四、小结 | 第97-100页 |
(一) 从事件本身的演变过程来看,均由偶发事件或日常纠纷发展成为暴力事件 | 第97-98页 |
(二) 从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来看,当地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为事态性质变化提供了土壤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 第100-125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 | 第100-103页 |
(一) 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 | 第100-101页 |
(二) 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 | 第101-102页 |
(三) 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 | 第102-103页 |
二、对集体行动的再认识 | 第103-107页 |
(一) 概念梳理 | 第103-104页 |
(二) 国内学者对集体行动的类型化 | 第104-106页 |
(三) 本人对集体行动的界定 | 第106-107页 |
三、关于"瓮安事件"的解读 | 第107-115页 |
(一) 已有的解读 | 第107-109页 |
(二) "瓮安事件"的几个关键词 | 第109-113页 |
(三) "瓮安事件"的发生机制:不满—刺激—攻击 | 第113-114页 |
(四) "瓮安事件"的学理归类: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 | 第114-115页 |
四、"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的特征及应对 | 第115-125页 |
(一) 主要特征 | 第115-116页 |
(二) 化解路径 | 第116-12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5-129页 |
一、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县城社区" | 第125-126页 |
二、在诉求目标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 | 第126-127页 |
三、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反应"到"不满—刺激—攻击" | 第127-128页 |
四、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后记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