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梅鼎祚《才鬼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才鬼记》的编纂背景 | 第14-21页 |
(一)思想背景 | 第14-16页 |
(二)文化背景 | 第16-19页 |
(三)编纂动机 | 第19-21页 |
二、《才鬼记》的故事类型 | 第21-40页 |
(一)人鬼吟诗论史类 | 第21-26页 |
(二)箕语类 | 第26-31页 |
(三)人鬼婚恋类 | 第31-34页 |
(四)含怨复仇类 | 第34-37页 |
(五)鬼语应兆类 | 第37-40页 |
三、《才鬼记》的思想内涵 | 第40-46页 |
(一)颂真情扬人欲 | 第40-41页 |
(二)借鬼事批人世 | 第41-43页 |
(三)佛道思想之体现 | 第43-46页 |
四、《才鬼记》的艺术特征 | 第46-59页 |
(一)原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46-53页 |
1.才鬼形象的特征 | 第46-48页 |
2.诗文结合的作用 | 第48-52页 |
3.情节结构的安排 | 第52-53页 |
(二)小说文本的再创作 | 第53-59页 |
1.篇目的重组 | 第54-55页 |
2.情节的删减 | 第55-56页 |
3.题目的重拟 | 第56-59页 |
五、《才鬼记》的价值与不足 | 第59-68页 |
(一)《才鬼记》的价值 | 第59-65页 |
1.考据价值 | 第59-64页 |
2.文学价值 | 第64-65页 |
(二)《才鬼记》的不足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一 | 第73-83页 |
附录二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