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 第17-18页 |
1.1 概述 | 第17页 |
1.2 CINV的机制及分类 | 第17-18页 |
2 止吐药物 | 第18-20页 |
2.1 止吐药物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 止吐药物相关制剂的现状 | 第19-20页 |
3 经皮给药系统 | 第20-21页 |
4 本文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4.1 主药的选择 | 第21-23页 |
4.2 格拉司琼游离碱的制备及其经皮通透特性的评价 | 第23页 |
4.3 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 第23-24页 |
4.4 格拉司琼贴剂的药物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第24页 |
4.5 格拉司琼贴剂对家兔皮肤刺激性的考察 | 第24页 |
4.6 格拉司琼贴剂的质量评价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格拉司琼游离碱的制备及其体外经皮通透特性的评价 | 第28-58页 |
第一节 格拉司琼游离碱的制备 | 第28-35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1.1 仪器 | 第28-29页 |
1.2 材料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3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9-32页 |
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9-30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30页 |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2.1.4 分析方法精密度考察 | 第31页 |
2.1.5 分析方法回收率考察 | 第31-32页 |
2.2 格拉司琼游离碱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1 制备方法 | 第32页 |
2.2.2 游离碱纯度测定 | 第32页 |
2.2.3 游离碱结晶形态的观察 | 第32-33页 |
2.2.4 差示扫描热分析(DSC)测定 | 第33页 |
2.2.5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3页 |
3 结果 | 第33-35页 |
4 小结 | 第35页 |
第二节 格拉司琼游离碱体外经皮通透特性的评价 | 第35-5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5-36页 |
1.1 仪器 | 第35页 |
1.2 材料 | 第35-36页 |
1.3 动物 | 第36页 |
2 方法 | 第36-41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6-37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36页 |
2.1.2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36-37页 |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2.2 格拉司琼在供给液中经皮通透特性的研究 | 第37-39页 |
2.2.1 接收液中药物的稳定性 | 第37页 |
2.2.2 供给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 供给液中格拉司琼溶解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4 离体兔皮的制备 | 第39页 |
2.2.5 体外经皮通透试验 | 第3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9-41页 |
2.3.1 体外透皮试验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2.3.2 溶解度参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4页 |
3.1 接收液中药物的稳定性 | 第41页 |
3.2 盐酸格拉司琼与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通透行为的比较 | 第41-43页 |
3.3 通透屏障的选择 | 第43-44页 |
3.4 供给介质对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通透行为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单一促进剂对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通透特性的影响 | 第45-52页 |
3.6 不同浓度M-HEP对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通透能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3.7 促透剂联合应用对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通透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第三章 格拉司琼压敏胶分散型贴剂的处方筛选 | 第58-73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8-59页 |
1.1 仪器 | 第58页 |
1.2 材料 | 第58-59页 |
1.3 动物 | 第59页 |
2 方法 | 第59-63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9-60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59-60页 |
2.1.2 分析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60页 |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0页 |
2.2 压敏胶分散型贴剂的制备方法 | 第60-61页 |
2.3 动物皮肤的处理方法 | 第61页 |
2.3.1 离体兔皮的制备 | 第61页 |
2.3.2 离体猪皮的处理方法 | 第61页 |
2.4 体外经皮通透试验 | 第61-62页 |
2.4.1 处方筛选试验 | 第61-62页 |
2.4.2 长期经皮通透试验 | 第62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2.5.1 处方筛选试验数据处理 | 第62页 |
2.5.2 统计学分析 | 第62-6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3.1 不同型号压敏胶对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 格拉司琼贴剂载药量的确定 | 第64-65页 |
3.3 促进剂的筛选 | 第65-69页 |
3.3.1 单一促进剂对贴剂中格拉司琼游离碱经皮吸收行为的影响 | 第65-67页 |
3.3.2 格拉司琼贴剂中促进剂协同作用的评价 | 第67-69页 |
3.4 格拉司琼贴剂长期经皮通透行为的研究 | 第69-7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格拉司琼贴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及皮肤刺激性评价 | 第73-101页 |
第一节 格拉司琼贴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73-91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73-74页 |
1.1 仪器 | 第73-74页 |
1.2 材料 | 第74页 |
1.3 动物 | 第74页 |
2 方法 | 第74-84页 |
2.1 体内分析方法 | 第74-82页 |
2.1.1 分析条件 | 第74-75页 |
2.1.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第75页 |
2.1.3 方法学考察 | 第75-82页 |
2.2 巴马香猪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82-84页 |
2.2.1 巴马香猪的饲养 | 第82页 |
2.2.2 试验步骤 | 第82-83页 |
2.2.2 药物动力学数据处理 | 第83-84页 |
2.2.3 统计学分析 | 第84页 |
3 结果 | 第84-89页 |
3.1 静脉注射试验 | 第84-86页 |
3.2 经皮给药试验 | 第86-88页 |
3.3 体内/外相关性 | 第88-89页 |
4 讨论 | 第89-91页 |
4.1 试验动物的选择 | 第89页 |
4.2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89-90页 |
4.3 体内外相关性 | 第90-91页 |
5 小结 | 第91页 |
第二节 格拉司琼贴剂对家兔皮肤刺激性的考察 | 第91-9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2页 |
1.1 仪器 | 第92页 |
1.2 材料 | 第92页 |
1.3 动物 | 第92页 |
2 方法 | 第92-94页 |
2.1 皮肤刺激性试验方法 | 第92-93页 |
2.2 皮肤刺激性评价方法 | 第93-94页 |
3 结果 | 第94-97页 |
4 讨论 | 第97-98页 |
5 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格拉司琼贴剂的质量评价 | 第101-11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01-102页 |
1.1 仪器 | 第101页 |
1.2 材料 | 第101-102页 |
2 格拉司琼贴剂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102-105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2页 |
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102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102页 |
2.2 含量测定方法 | 第102页 |
2.3 专属性试验 | 第102-103页 |
2.4 线性相关性试验 | 第103页 |
2.5 稳定性试验 | 第103-104页 |
2.6 重现性试验 | 第104页 |
2.7 均一性试验 | 第104-105页 |
2.8 回收率试验 | 第105页 |
2.9 三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第105页 |
3 格拉司琼贴剂体外释放度考察 | 第105-110页 |
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6页 |
3.2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106-107页 |
3.3 专属性考察 | 第107页 |
3.4 线性相关性试验 | 第107页 |
3.5 稳定性试验 | 第107-108页 |
3.6 重现性试验 | 第108页 |
3.7 均一性试验 | 第108-109页 |
3.8 回收率试验 | 第109-110页 |
3.9 三批样品释放度测定结果 | 第110页 |
4 贴剂黏附力的考察 | 第110-114页 |
4.1 贴剂初黏力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4.1.1 试验装置 | 第111页 |
4.1.2 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111-112页 |
4.2 持黏力的测定 | 第112-113页 |
4.2.1 试验装置 | 第112-113页 |
4.2.2 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113页 |
4.3 剥离强度的测定 | 第113-114页 |
4.3.1 试验装置 | 第113-114页 |
4.3.2 测定方法与结果 | 第11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全文结论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1页 |
附录 | 第121-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