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L-丙氨酰-L-谷氨酰胺的理化性质 | 第9页 |
1.2 丙谷二肽的用途 | 第9页 |
1.3 丙谷二肽的生产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3.1 化学合成法 | 第10-11页 |
1.3.2 酶催化法 | 第11-12页 |
1.3.3 接发酵法制备丙谷二肽 | 第12页 |
1.4 ATP再生系统 | 第12-15页 |
1.4.1 ATP再生系统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2 ATP再生系统方法 | 第13-14页 |
1.4.3 ATP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聚磷酸激酶的概况 | 第15-16页 |
1.6 乙酸激酶的概况 | 第16页 |
1.7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7.1 立题背景 | 第16-17页 |
1.7.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质粒 | 第18页 |
2.1.2 菌株 | 第18-19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9-23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2.3 主要溶液 | 第21-23页 |
2.2.4 培养基 | 第23页 |
2.2.5 抗生素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35页 |
2.3.1 基因组提取方法 | 第23-24页 |
2.3.2 质粒提取 | 第24-25页 |
2.3.3 目的基因扩增 | 第25页 |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2.3.5 DNA的回收纯化 | 第26页 |
2.3.6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及化学转化 | 第26-27页 |
2.3.7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7-29页 |
2.3.8 SDS-PAGE表达分析操作步骤 | 第29-30页 |
2.3.9 培养方法 | 第30页 |
2.3.10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3.11 重组蛋白酶的纯化 | 第30-31页 |
2.3.12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 第31-32页 |
2.3.13 高效液相检测方法 | 第32页 |
2.3.14 酶活测定方法 | 第32-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8页 |
3.1 氨基酸连接酶的研究 | 第35-43页 |
3.1.1 氨基酸连接酶YwfE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36页 |
3.1.2 氨基酸连接酶的表达与纯化 | 第36-37页 |
3.1.3 氨基酸连接酶YwfE的分离纯化 | 第37-40页 |
3.1.4 氨基酸连接酶催化合成丙谷二肽的研究 | 第40-43页 |
3.2 聚磷酸激酶Ppk1、Ppk2与乙酸激酶Ack1、Ack2、Ack3的研究 | 第43-53页 |
3.2.1 聚磷酸激酶Ppk1、Ppk2与乙酸激酶Ack1、Ack2、Ack3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6页 |
3.2.2 聚磷酸激酶Ppk1、Ppk2以及乙酸激酶Ack1、Ack2、Ack3的表达与纯化 | 第46-47页 |
3.2.3 聚磷酸激酶和乙酸激酶酶活分析 | 第47-50页 |
3.2.4 对聚磷酸激酶乙酸激酶活力合成ATP的研究 | 第50-53页 |
3.3 双酶偶联催化制备丙谷二肽 | 第53-58页 |
3.3.1 偶联催化反应原理 | 第53-54页 |
3.3.2 以聚磷酸激酶为ATP再生用酶的偶联反应 | 第54页 |
3.3.3 以乙酸激酶为ATP再生用酶的偶联反应 | 第54-55页 |
3.3.4 以乙酸激酶为ATP再生用酶的偶联反应优化 | 第55-58页 |
4 结论 | 第58-60页 |
5 展望 | 第60-6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8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