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天文学论文--太阳系论文--行星、卫星、彗星、流星、陨星论文--小行星论文

碎石堆小行星结构演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20页
        1.1.1 小行星的发现与探索第12-14页
        1.1.2 小行星的分布与演化第14-17页
        1.1.3 小行星的结构与演化第17-19页
        1.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第19-20页
    1.2 碎石堆小行星的研究现状第20-27页
        1.2.1 碎石堆结构特点和动力学响应特性第20-22页
        1.2.2 碎石堆结构的研究方法评述第22-25页
        1.2.3 碎石堆结构的离散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本文的工作和创新点第27-30页
        1.3.1 本文的工作第27-28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28-30页
第2章 碎石堆小行星离散动力学模型第30-73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颗粒接触力学模型第30-41页
        2.2.1 法向接触模型第31-32页
        2.2.2 切向接触模型第32-33页
        2.2.3 粘附力模型第33-36页
        2.2.4 扭转方向接触模型第36-37页
        2.2.5 滚转方向接触模型第37-38页
        2.2.6 接触模型参数讨论第38-41页
    2.3 接触模型有效性验证:三轴压缩试验第41-50页
        2.3.1 试验的基本原理第41-44页
        2.3.2 试验设置及参数选取第44-45页
        2.3.3 试验结果分析第45-50页
    2.4 引力N体积分方法第50-52页
        2.4.1 积分算法的选取第50页
        2.4.2 高效并行树结构引力积分方法第50-52页
    2.5 离散动力学模型在小行星动力学领域的扩展应用第52-71页
        2.5.1 小行星离散元模型建模第53-54页
        2.5.2 多小行星系统动力学第54-64页
        2.5.3 不规则形状小行星表面物质运动第64-71页
    2.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3章 碎石堆小行星的极限转速与失效模式第73-112页
    3.1 引言第73-74页
    3.2 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失效条件分析第74-90页
        3.2.1 自引力旋转椭球体应力分布第75-80页
        3.2.2 碎石堆结构的失效判据第80-81页
        3.2.3 极限转速上限第81-87页
        3.2.4 极限转速下限与失效模式第87-90页
    3.3 离散动力学数值模拟第90-103页
        3.3.1 模型描述及参数设置第91-92页
        3.3.2 碎石堆小行星多尺度分析方法第92-94页
        3.3.3 自旋加速模拟结果第94-103页
    3.4 基于离散元模型的失效条件评估方法第103-107页
        3.4.1 摩擦角?估值方法第104-105页
        3.4.2 粘附强度k估值方法第105-106页
        3.4.3 应力比分布与失效模式第106-107页
    3.5 离散元模拟结果与连续介质理论对比第107-110页
        3.5.1 应力分布特征对比第107-109页
        3.5.2 极限转速对比第109-110页
    3.6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4章 小行星Didymos旋转演化及物理性质分析第112-149页
    4.1 引言第112-114页
    4.2 离散元模型设置第114-117页
        4.2.1 碎石堆模型第114-115页
        4.2.2 接触模型参数设置第115页
        4.2.3 准静态自旋加速路径第115-117页
    4.3 三类临界旋转极限第117-119页
        4.3.1 第一类临界旋转速度:外形变化与物质脱落第117页
        4.3.2 第二类临界旋转速度:内部结构变形第117-118页
        4.3.3 第三类临界旋转速度:局部结构屈服第118-119页
    4.4 离散元模拟结果:标称算例第119-137页
        4.4.1 HCP模型第119-123页
        4.4.2 RCP模型第123-126页
        4.4.3 RCPC模型第126-129页
        4.4.4 PP1模型第129-133页
        4.4.5 PP2模型第133-135页
        4.4.6 PPC模型第135-137页
    4.5 离散元模型设置的影响第137-143页
        4.5.1 体积密度的影响第137-138页
        4.5.2 自旋加速路径的影响第138-142页
        4.5.3 摩擦阻力强度的影响第142-143页
    4.6 离散元模拟结果的启示第143-147页
        4.6.1 三类临界旋转极限的意义第143-145页
        4.6.2 Didymos主星的可能物理性质第145-146页
        4.6.3 类Didymos型双小行星系统形成机制分析第146-147页
    4.7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第5章 碎石堆小行星撞击演化动力学研究第149-180页
    5.1 引言第149-150页
    5.2 椭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运动方程第150-154页
        5.2.1 轨道相位的影响第151-153页
        5.2.2 轨道偏心率的影响第153-154页
    5.3 离散动力学数值模拟第154-164页
        5.3.1 模型描述及参数设置第154-155页
        5.3.2 低速撞击试验模拟结果第155-158页
        5.3.3 基于离散元模拟结果的撞击特征参数分析第158-164页
    5.4 碎石堆小行星撞击演化特性分析第164-169页
    5.5 动能撞击防御潜在威胁小行星效果评估第169-178页
        5.5.1 分阶段模拟数值方法介绍第169-172页
        5.5.2 小行星模型及防御问题的参数设置第172-174页
        5.5.3 高速撞击数值模拟结果第174-178页
    5.6 本章小结第178-18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80-184页
    6.1 研究总结第180-182页
    6.2 研究展望第182-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200页
致谢第200-20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02-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特定结构的离子液体齐聚物对聚乳酸/生物可降解聚酯界面诱导与调控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脯氨酸及有机膦修饰的螺旋聚异腈合成及催化不对称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