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选题 | 第9-4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咔唑及其衍生物 | 第9-24页 |
1.2.1 咔唑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9-16页 |
1.2.2 咔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24页 |
1.3 异腈类化合物 | 第24-39页 |
1.3.1 异腈的结构与性质 | 第24页 |
1.3.2 异腈类化合物相关反应 | 第24-39页 |
1.4 论文选题 | 第39-41页 |
第二章 :邻烯基芳基异腈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4+1]/[4+2]串联反应 | 第41-59页 |
2.1 背景介绍 | 第41页 |
2.2 邻烯基芳基异腈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4+1]/[4+2]串联反应 | 第41-46页 |
2.2.1 条件优化 | 第42-43页 |
2.2.2 底物适用范围扩展 | 第43-45页 |
2.2.3 反应机理研究 | 第45-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2.4.1 仪器和试剂 | 第46-47页 |
2.4.2 咔唑衍生物的合成 | 第47页 |
2.5 相关表征数据 | 第47-57页 |
2.6 化合物3a单晶数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邻烯基芳基异腈三组分反应合成咔唑衍生物 | 第59-82页 |
3.1 前言 | 第59页 |
3.2 邻烯基芳基异腈三组分反应 | 第59-66页 |
3.2.1 条件优化 | 第59-60页 |
3.2.2 底物适用范围拓展 | 第60-62页 |
3.2.3 五组分反应拓展 | 第62-64页 |
3.2.4 七组分反应拓展 | 第64-65页 |
3.2.5 反应机理探究 | 第65-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66页 |
3.5 相关表征数据 | 第66-80页 |
3.6 化合物4as单晶数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邻烯基芳基异腈串联反应合成天然产物 | 第82-94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82-83页 |
4.2 Arcyriaflavin A的合成 | 第83-85页 |
4.3 Racemosin B的合成 | 第85-87页 |
4.4 Malasseziazole C的合成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页 |
4.6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4.6.1 化合物3 的合成 | 第89页 |
4.6.2 化合物4 的合成 | 第89页 |
4.6.3 Arcyiaflavin A的合成 | 第89-90页 |
4.6.4 化合物6 的合成 | 第90页 |
4.6.5 Racemosin B的合成 | 第90页 |
4.6.6 化合物8 的合成 | 第90页 |
4.6.7 化合物9 的合成 | 第90页 |
4.6.8 化合物10 的合成 | 第90-91页 |
4.6.9 Malasseziazole C的合成 | 第91页 |
4.7 相关表征数据 | 第91-94页 |
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 第94-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论文图表总结和创新点 | 第173-175页 |
1.论文图表总结 | 第173页 |
2.创新点 | 第173-17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