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与“公民”--儒学公民的内在脉络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理念之维:“亲亲”至“仁亲”之理 | 第21-38页 |
第一节 仁之端:“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 第22-25页 |
1.1 仁之端的先天性 | 第22-23页 |
1.2 仁之端的潜藏性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仁之本:“仁者爱人” | 第25-28页 |
2.1 得其生 | 第25-26页 |
2.2 得其养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仁之用:自近及远 | 第28-32页 |
3.1 修身为本 | 第29-30页 |
3.2 为学功夫 | 第30-31页 |
3.3 周而不比 | 第31-32页 |
第四节 仁之名:“必也正名” | 第32-36页 |
4.1 以仁守名 | 第33-34页 |
4.2 以学安名 | 第34-35页 |
4.3 以公辩名 | 第35-36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现象之维:“德性”与“名位”之辨 | 第38-58页 |
第一节 血亲之私:向内巩固之封闭性 | 第39-43页 |
1.1 亲亲私隐 | 第39-41页 |
1.2 农亲之约 | 第41-42页 |
1.3 君亲之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政治之宰:上下关系之结构化 | 第43-50页 |
2.1 失天命之衡 | 第44-46页 |
2.2 失士君子之衡 | 第46-47页 |
2.3 失民义之衡 | 第47-50页 |
第三节 “端”与“名”之调适 | 第50-56页 |
3.1 知至至之 | 第54-55页 |
3.2 知终终之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流变之观:“儒士”与“民位”之思 | 第58-65页 |
第一节 君与仕:圣王神话之反思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士与民:道德英雄主义之反思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士与商:士民范畴之扩展 | 第61-6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统摄之显:“亲亲”与“公民”之合 | 第65-76页 |
第一节 独行其道的自由独立:“克己复礼为仁” | 第65-68页 |
1.1 独立之理 | 第66-67页 |
1.2 独立之显 | 第67-68页 |
第二节 仁亲原则的公共参与:“不忍人之政” | 第68-70页 |
2.1 仁亲之仁政 | 第69页 |
2.2 仁政之善待 | 第69-70页 |
第三节 修辞立诚的公共论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第70-74页 |
3.1 行之维 | 第72-73页 |
3.2 言之维 | 第73-7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4-76页 |
结语 溯本以开新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学术简历 | 第80-81页 |
后记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