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辽东栎的命名 | 第15页 |
1.2.2 辽东栎群落学研究 | 第15-17页 |
1.2.3 辽东栎林种群研究 | 第17-18页 |
1.2.4 辽东栎林抚育经营的研究 | 第18页 |
1.2.5 栎属乔木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1-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2.1.1 气候特征 | 第22-23页 |
2.1.2 土壤类型 | 第23页 |
2.1.3 植被特征 | 第23-24页 |
2.2 基础数据获取方法 | 第24-30页 |
2.2.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2.2 样地设置 | 第25-26页 |
2.2.3 样地调查 | 第26-28页 |
2.2.4 种群数据处理和统计 | 第28页 |
2.2.5 群落中植物物种重要值的计算 | 第28-29页 |
2.2.6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乔木层碳汇特征 | 第30-37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3.1.1 森林清查资料 | 第31页 |
3.1.2 生物量计算 | 第31页 |
3.1.3 辽东栎林碳储量的计算 | 第31页 |
3.2 陕西省不同地理区域辽东栎林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化 | 第31-33页 |
3.3 陕西省辽东栎林不同林龄碳密度和碳储量 | 第33-34页 |
3.4 陕西省辽东栎林不同市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 | 第34-35页 |
3.5 讨论 | 第35-37页 |
3.5.1 不同林龄辽东栎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2 不同地理区域辽东栎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5.3 不同市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沿环境梯度的辽东栎群落学特征与种群结构分析 | 第37-4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4.2 辽东栎群落学特征 | 第37-40页 |
4.3 不同地区辽东栎群落变化特征 | 第40-45页 |
4.3.1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分结构 | 第40-42页 |
4.3.2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 | 第42-44页 |
4.3.3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地环境因子 | 第44-45页 |
4.4 辽东栎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 | 第45-47页 |
4.4.1 辽东栎种群径级结构 | 第45-46页 |
4.4.2 辽东栎种群高度级结构 | 第46-47页 |
4.5 讨论 | 第47-49页 |
4.5.1 辽东栎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 第47页 |
4.5.2 环境因子对辽东栎林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沿环境梯度辽东栎单株生物量及材积的变化 | 第49-59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5.1.1 树木生长锥的采样 | 第50页 |
5.1.2 树木年轮宽度测定及交叉定年 | 第50页 |
5.1.3 胸径与树高方程的拟合 | 第50页 |
5.1.4 单株生物量与材积的估算 | 第50-51页 |
5.2 不同地区辽东栎平均胸径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5.3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胸径高度关系 | 第52-53页 |
5.4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与材积积累过程 | 第53-55页 |
5.5 环境对辽东栎种群个体生物量与材积的影响 | 第55-57页 |
5.6 讨论 | 第57-59页 |
5.6.1 不同地区辽东栎生物量和材积变化特点 | 第57页 |
5.6.2 不同地区辽东栎胸径高度变化特点 | 第57-58页 |
5.6.3 环境因子对辽东栎个体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种群有性生殖特征 | 第59-93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60-62页 |
6.1.1 微生境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 第60页 |
6.1.2 种子特性调查 | 第60-61页 |
6.1.3 种子雨与种子库调查 | 第61页 |
6.1.4 实生幼苗的调查 | 第61-62页 |
6.2 种子雨与种子库 | 第62-68页 |
6.2.1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种子雨与种子库 | 第62-65页 |
6.2.2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种子萌发率 | 第65-66页 |
6.2.3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子雨与林地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第66-68页 |
6.3 实生幼苗更新 | 第68-88页 |
6.3.1 沿环境梯度辽东栎幼苗的更新 | 第68-75页 |
6.3.2 不同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 | 第75-81页 |
6.3.3 林下、林窗和林缘辽东栎幼苗更新 | 第81-84页 |
6.3.4 林下、林窗和林缘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 | 第84-88页 |
6.4 讨论 | 第88-93页 |
6.4.1 辽东栎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 | 第88-89页 |
6.4.2 辽东栎种子雨密度与林地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第89页 |
6.4.3 辽东栎幼苗地上形态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第89-90页 |
6.4.4 辽东栎幼苗地上干物质量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第90页 |
6.4.5 不同地区环境因子对幼苗地上形态的影响 | 第90页 |
6.4.6 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第90-91页 |
6.4.7 辽东栎幼苗根系干物质量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第91页 |
6.4.8 环境因子对幼苗根系的影响 | 第91页 |
6.4.9 不同生境辽东栎幼苗形态特征 | 第91-93页 |
第七章 种群无性繁殖特征 | 第93-101页 |
7.1 研究方法 | 第93-94页 |
7.1.1 萌苗样地设置 | 第93-94页 |
7.1.2 萌苗样地调查 | 第94页 |
7.2 萌生幼苗更新 | 第94-98页 |
7.2.1 不同地区辽东栎萌生幼苗的更新 | 第94-96页 |
7.2.2 林下、林窗和林缘辽东栎幼苗更新 | 第96-98页 |
7.3 伐桩直径与萌苗数量及其生长的关系 | 第98-99页 |
7.4 讨论 | 第99-101页 |
第八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辽东栎林的影响 | 第101-111页 |
8.1 研究方法 | 第101页 |
8.2 不同经营措施下辽东栎林种群动态 | 第101-103页 |
8.3 不同经营措施下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 | 第103-108页 |
8.4 不同经营措施下辽东栎林土壤水分养分 | 第108-109页 |
8.5 讨论 | 第109-111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1-114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9.2 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9.3 建议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