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论文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6-30页 |
2 需求响应参与输电阻塞管理的最佳位置的确定 | 第30-50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基本求解思路及相关方法 | 第30-36页 |
2.3 双层的随机动态可用输电能力(ATC)优化计算模型 | 第36-41页 |
2.4 利用动态ATC和节点电价确定需求响应最优合同位置 | 第41-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需求响应参与输电阻塞管理的最佳合同电量的确定 | 第50-70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两阶段需求响应优化模型 | 第51-60页 |
3.3 两阶段需求响应价格和激励机制设计 | 第60-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基于机会约束的考虑风电和需求侧响应不确定性的输电阻塞管理 | 第70-96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电力系统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建模 | 第71-73页 |
4.3 机会约束条件下的输电阻塞管理模型 | 第73-86页 |
4.4 输电阻塞管理模型算例分析 | 第86-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基于分布鲁棒联合机会约束的输电阻塞管理 | 第96-115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分布鲁棒联合机会约束优化法 | 第96-103页 |
5.3 动态输电容量对输电阻塞管理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5.4 输电阻塞管理模型的分布鲁棒优化 | 第105-109页 |
5.5 算例分析 | 第109-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5-11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133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3-134页 |
附录3 IEEE-30节点系统参数 | 第134-136页 |
附录4 IEEE-118节点系统参数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