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一 韧革菌属Stereum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二 耙齿菌属Irpex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三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第二章 韧革菌属真菌Stereum sp. ATCC64657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7-47页 |
一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7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7页 |
2 菌株保藏 | 第2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7-39页 |
1 韧革菌属真菌Stereum sp. ATCC64657的ITS鉴定 | 第27-29页 |
1.1 提取基因组 | 第27-28页 |
1.2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28-29页 |
2 菌株的培养基筛选液体发酵以及发酵液中化合物的萃取 | 第29-30页 |
2.1 菌株的培养基筛选 | 第29页 |
2.2 菌株的液体发酵 | 第29-30页 |
2.3 菌株发酵产物中化合物的萃取及制备 | 第30页 |
3 发酵液乙酸乙酯相的分离 | 第30-38页 |
3.1 化合物1的分离 | 第30-31页 |
3.2 化合物2和化合物3的分离 | 第31-33页 |
3.3 化合物4的分离 | 第33-34页 |
3.4 化合物5的分离 | 第34-35页 |
3.5 化合物6的分离 | 第35页 |
3.6 化合物7和化合物8的分离 | 第35-37页 |
3.7 化合物9的分离 | 第37-38页 |
4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4.1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4.1.1 供试线虫的培养 | 第38页 |
4.1.2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4.2 化合物抗病原菌的活性测定 | 第39页 |
4.2.1 供试病原细菌培养 | 第39页 |
4.2.2 化合物抗病原细菌的活性测定 | 第39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39-45页 |
1 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 | 第39-41页 |
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1-45页 |
3 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45页 |
四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耙齿菌属菌株Irpex sp.FL289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47-67页 |
一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7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47页 |
2 菌种保藏 | 第4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47-60页 |
1 耙齿菌属菌株Irpex sp. FL289的ITS鉴定 | 第47页 |
1.1 提取基因组 | 第47页 |
1.2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47页 |
2 菌株的发酵以及发酵液中化合物的萃取 | 第47-48页 |
3 发酵液乙酸乙酯相的分离 | 第48-59页 |
3.1 化合物1的分离 | 第48-49页 |
3.2 化合物2的分离 | 第49-50页 |
3.3 化合物3的分离 | 第50-51页 |
3.4 化合物4的分离 | 第51-52页 |
3.5 化合物5的分离 | 第52-54页 |
3.6 化合物6的分离 | 第54页 |
3.7 化合物7的分离 | 第54-55页 |
3.8 化合物8的分离 | 第55-56页 |
3.9 化合物9的分离 | 第56-57页 |
3.10 化合物10的分离 | 第57-59页 |
3.11 化合物11的分离 | 第59页 |
4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 第59-60页 |
4.1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 第59-60页 |
4.1.1 供试线虫的培养 | 第59-60页 |
4.1.2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方法 | 第60页 |
4.2 化合物抗病原细菌的活性测定 | 第60页 |
4.2.1 供试病原细菌培养 | 第60页 |
4.2.2 化合物抗病原细菌的活性测定 | 第60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1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60-61页 |
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61-64页 |
3 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64-65页 |
3.1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 第64-65页 |
3.2 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 | 第65页 |
四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链霉菌属菌株Streptomyces sp. 294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67-81页 |
一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67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67页 |
2 菌种保藏 | 第6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67-76页 |
1 菌株的发酵以及发酵液中化合物的萃取 | 第67-68页 |
2 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分离 | 第68-75页 |
2.1 化合物1的分离 | 第68-69页 |
2.2 化合物2的分离 | 第69-70页 |
2.3 化合物3的分离 | 第70-71页 |
2.4 化合物4的分离 | 第71-72页 |
2.5 化合物5和7的分离 | 第72-73页 |
2.6 化合物6和8的分离 | 第73-74页 |
2.7 化合物9的分离 | 第74-75页 |
3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3.1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 第75页 |
3.1.1 供试线虫的培养 | 第75页 |
3.1.2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方法 | 第75页 |
3.2 化合物抗病原菌的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3.2.1 供试病原细菌培养 | 第75页 |
3.2.2 化合物抗病原细菌的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76-79页 |
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6-78页 |
2 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78-79页 |
2.1 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 第78页 |
2.2 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 | 第78-79页 |
四 小结与讨论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