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产业集群共生关系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共生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2页 |
2.1 产业集群共生的基本要素 | 第15-17页 |
2.1.1 产业集群共生环境 | 第15页 |
2.1.2 产业集群共生单元 | 第15-16页 |
2.1.3 产业集群共生模式 | 第16-17页 |
2.2 产业集群共生的基本原理 | 第17-19页 |
2.3 产业集群共生稳定理论 | 第19-22页 |
第3章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现状 | 第22-32页 |
3.1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概况 | 第22-27页 |
3.1.1 石油产业集群形成共生网络 | 第22-24页 |
3.1.2 石化产业与纺织业、轮胎制造业共生 | 第24-25页 |
3.1.3 盐化工产业的循环共生系统 | 第25-26页 |
3.1.4 生态农业与纺织产业共生 | 第26-27页 |
3.2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的不足 | 第27-32页 |
3.2.1 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必要的共生单元 | 第27-28页 |
3.2.2 产业集群共生关系不协调 | 第28页 |
3.2.3 技术水平较低,共生系统缺乏动力 | 第28-30页 |
3.2.4 辅助机构发展缓慢,共生环境不健全 | 第30-32页 |
第4章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3页 |
4.1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影响因素确定 | 第32-36页 |
4.1.1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影响因素识别 | 第32-33页 |
4.1.2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影响因素确定 | 第33-36页 |
4.2 影响因素层级结构 | 第36-42页 |
4.2.1 德尔菲法分析过程 | 第36-37页 |
4.2.2 ISM模型 | 第37-39页 |
4.2.3 模型求解 | 第39-42页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第5章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群共生发展对策 | 第43-48页 |
5.1 加强产品、技术、资本合作,促进产业间共生发展 | 第43-44页 |
5.1.1 产品共生 | 第43页 |
5.1.2 技术共生 | 第43-44页 |
5.1.3 资本共生 | 第44页 |
5.2 发挥内外共生单元的促进作用,提高资源流动性 | 第44-46页 |
5.2.1 企业提高共生意识 | 第44-45页 |
5.2.2 推动中间组织等辅助机构发展 | 第45-46页 |
5.3 改善共生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共生氛围 | 第46-48页 |
5.3.1 提高政府导向作用 | 第46页 |
5.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