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以义乌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2页 |
| ·研究动因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1页 |
|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 2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评述 | 第15-16页 |
| 3 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的机理分析 | 第16-33页 |
| ·区域起步的均衡模型 | 第17-22页 |
| ·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17-18页 |
| ·消费者行为分析 | 第18页 |
| ·生产者行为分析 | 第18-20页 |
| ·模型意义 | 第20-22页 |
| ·区域集聚的中心—外围模型 | 第22-27页 |
| ·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22-23页 |
| ·消费者行为分析 | 第23-26页 |
| ·生产者行为分析 | 第26-27页 |
| ·模型意义 | 第27页 |
| ·模型的实践意义 | 第27-33页 |
| ·模型的实践意义 | 第27-29页 |
| ·模型实证检验:大陈镇案例 | 第29-33页 |
| 4 义乌经济空间集聚的动力与机制 | 第33-46页 |
| ·义乌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 ·义乌经济空间集聚的阶段 | 第34-36页 |
| ·集聚的产生阶段 | 第35页 |
| ·加速集聚阶段 | 第35页 |
| ·稳定集聚阶段 | 第35-36页 |
| ·义乌经济空间集聚的动力 | 第36-41页 |
| ·小商品市场的凝聚力 | 第36-38页 |
| ·自上而下的动力 | 第38-39页 |
| ·文化力 | 第39-40页 |
| ·其他 | 第40-41页 |
| ·义乌经济空间集聚机制 | 第41-46页 |
| ·产业结构升级 | 第41-42页 |
| ·人口集聚 | 第42-44页 |
| ·产业集聚 | 第44-46页 |
| 5 义乌经济空间集聚与空间结构演化 | 第46-56页 |
| ·城市规模及其影响区的扩展 | 第46-50页 |
| ·城市规模的发展 | 第46-48页 |
| ·影响区的扩张 | 第48-49页 |
| ·资源环境约束下义乌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 第49-50页 |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50-53页 |
| ·空间扩张方向及扩展轴 | 第50-51页 |
| ·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 | 第51-53页 |
| ·城市—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 第53-56页 |
| ·城—乡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 第53-54页 |
| ·浙中城市群建设与义乌的作用 | 第54-56页 |
| 6 结束语 | 第56-60页 |
| ·对于后发区域的启示 | 第56-58页 |
| ·大力发展制造业 | 第56-57页 |
| ·大力推进区域内一体化进程 | 第57-58页 |
| ·区域开放:面向国内其他区域的开放与经济国际化 | 第58页 |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8-60页 |
| ·创新 | 第58-59页 |
| ·不足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