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地下水污染预测 | 第14-16页 |
1.2.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31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22-23页 |
2.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3-26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4-26页 |
2.3 项目区水文地质概况 | 第26-29页 |
2.3.1 地质概况 | 第26-28页 |
2.3.2 地下水类型 | 第28页 |
2.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8-29页 |
2.3.4 包气带及含水层性质 | 第29页 |
2.4 建设项目概况 | 第29页 |
2.5 地下水开采现状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 第31-37页 |
3.1 地下水现状监测 | 第31-34页 |
3.1.1 监测点位设置 | 第31-32页 |
3.1.2 监测因子 | 第32页 |
3.1.3 监测时间及频次 | 第32页 |
3.1.4 地下水位监测 | 第32-34页 |
3.2 地下水现状评价 | 第34-37页 |
3.2.1 评价标准 | 第34页 |
3.2.2 评价方法 | 第34页 |
3.2.3 地下水化学类型 | 第34-35页 |
3.2.4 评价结果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预测 | 第37-51页 |
4.1 模型识别与建立 | 第37-41页 |
4.1.1 溶质运移解析模型概述 | 第37-38页 |
4.1.2 模型选择及建立 | 第38-39页 |
4.1.3 一维稳定流动一维水动力弥散解析模型的模拟可视化 | 第39-40页 |
4.1.4 适用条件 | 第40-41页 |
4.2 水文地质参数设定 | 第41-45页 |
4.2.1 渗透系数 | 第41页 |
4.2.2 水力坡度 | 第41页 |
4.2.3 孔隙度 | 第41-42页 |
4.2.4 弥散系数 | 第42-44页 |
4.2.5 模型参数一览 | 第44-45页 |
4.3 模型预测 | 第45-48页 |
4.3.1 情景设定 | 第45页 |
4.3.2 污染源及源强设定 | 第45页 |
4.3.3 评价因子确定 | 第45-46页 |
4.3.4 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4.4 地下水保护措施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第51-55页 |
5.1 风险等级划分 | 第51页 |
5.2 风险受体设置 | 第51-52页 |
5.3 风险评价结果 | 第52-5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55-56页 |
6.2.1 创新 | 第55-56页 |
6.2.2 不足 | 第5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