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关于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2 公司瑕疵决议概述 | 第14-23页 |
2.1 公司瑕疵决议的概念与辨析 | 第14-16页 |
2.1.1 公司决议的含义 | 第14页 |
2.1.2 公司瑕疵决议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5页 |
2.1.3 公司决议瑕疵与成员表决权瑕疵的辨析 | 第15-16页 |
2.2 公司瑕疵决议的有关学说及其评析 | 第16-18页 |
2.2.1 公司瑕疵决议的不同学说 | 第16-17页 |
2.2.2 对公司瑕疵决议的各种学说评析 | 第17-18页 |
2.3 公司瑕疵决议救济的制度价值 | 第18-20页 |
2.3.1 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理论价值 | 第18-19页 |
2.3.2 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效益价值 | 第19页 |
2.3.3 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社会价值 | 第19-20页 |
2.4 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变迁 | 第20-23页 |
2.4.1 域外关于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立法沿革 | 第20-21页 |
2.4.2 我国关于公司瑕疵决议救济制度的立法沿革 | 第21-23页 |
3 公司瑕疵决议的诉讼救济机制 | 第23-36页 |
3.1 公司瑕疵决议诉讼救济的含义 | 第23页 |
3.2 公司瑕疵决议诉讼救济的类型 | 第23-26页 |
3.2.1 公司瑕疵决议无效之诉 | 第23-24页 |
3.2.2 公司瑕疵决议可撤销之诉 | 第24-25页 |
3.2.3 公司瑕疵决议不成立之诉 | 第25-26页 |
3.3 域外关于公司瑕疵决议诉讼救济的相关规定 | 第26-27页 |
3.3.1 单一诉求立法模式 | 第26页 |
3.3.2 双诉求立法模式 | 第26页 |
3.3.3 三诉求立法模式 | 第26-27页 |
3.3.4 四诉求立法模式 | 第27页 |
3.4 我国公司瑕疵决议诉讼救济的规定现状与不足 | 第27-31页 |
3.4.1 我国现行的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3.4.2 我国现行的司法现状 | 第29-30页 |
3.4.3 我国公司瑕疵决议诉讼救济的现行立法与司法的不足 | 第30-31页 |
3.5 完善我国公司瑕疵决议诉讼救济机制的建议 | 第31-36页 |
3.5.1 完善公司瑕疵决议可撤销之诉的诉由 | 第31页 |
3.5.2 扩大公司瑕疵决议可撤销之诉原告范围 | 第31-32页 |
3.5.3 明确公司瑕疵决议之诉原告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 | 第32-33页 |
3.5.4 完善公司瑕疵决议之诉的担保 | 第33-36页 |
4 公司瑕疵决议的非诉救济机制 | 第36-46页 |
4.1 公司瑕疵决议非诉救济的涵义 | 第36页 |
4.2 公司瑕疵决议非诉救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6-37页 |
4.2.1 公司瑕疵决议非诉救济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4.2.2 公司瑕疵决议非诉救济的可能性 | 第37页 |
4.3 域外公司瑕疵决议非诉救济的具体方式 | 第37-41页 |
4.3.1 公司瑕疵决议的自然治愈 | 第37-38页 |
4.3.2 公司瑕疵决议的豁免 | 第38-39页 |
4.3.3 公司瑕疵决议的撤回与追认 | 第39-41页 |
4.4 我国现行立法现状与缺陷 | 第41-42页 |
4.5 对我国公司瑕疵决议非诉救济机制的构想 | 第42-46页 |
4.5.1 坚持穷尽公司内部救济、尊重公司自治原则 | 第42页 |
4.5.2 完善公司瑕疵决议的自然治愈制度 | 第42页 |
4.5.3 确立公司瑕疵决议的豁免制度 | 第42-43页 |
4.5.4 确立公司瑕疵决议的撤回制度 | 第43-44页 |
4.5.5 确立公司瑕疵决议的追认制度 | 第44-45页 |
4.5.6 确立公司瑕疵决议的重作制度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