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概述 | 第13页 |
·天然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抗坏血酸 | 第14-15页 |
·VE | 第15-16页 |
·茶多酚 | 第16页 |
·类胡萝卜素 | 第16-17页 |
·天然植物提取物 | 第17-19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理 | 第19-20页 |
·黄酮类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柑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分布 | 第22-23页 |
·体外评价抗氧化能力的方法 | 第23-25页 |
·DPPH法 | 第23-24页 |
·FRAP法 | 第24页 |
·ABTS法 | 第24-25页 |
·TBARS法 | 第25页 |
·不同抗氧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以及其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抗氧化剂之间协同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的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天然抗氧化剂在化学体系中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天然抗氧化剂在生物体系中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制备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34-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材料 | 第34页 |
·主要试剂与设备 | 第34-35页 |
·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 第35-36页 |
·HPLC法分析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 第36页 |
·四种抗氧化体系测定四种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抗氧化特性 | 第36-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不同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制备得率 | 第38-39页 |
·柑橘幼果原料以及黄酮提取物中黄酮的种类和含量 | 第39-41页 |
·DPPH体系中不同浓度四种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 第41-42页 |
·FRAP体系中不同浓度的四种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 第42-43页 |
·ABTS体系中不同浓度的四种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 第43页 |
·TBARS体系中不同浓度的四种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 第43-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黄酮单体抗氧化活性及单体间协同效应 | 第46-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材料 | 第46页 |
·主要试剂与设备 | 第46页 |
·抗氧化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黄酮单体间抗氧化协同效应的研究设计方法 | 第47页 |
·抗氧化协同作用分析方法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DPPH体系中不同浓度七种柑橘黄酮单体抗氧化活性 | 第47-49页 |
·FRAP体系中七种柑橘黄酮单体抗氧化能力 | 第49-50页 |
·DPPH体系中六种柑橘黄酮单体间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50-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黄酮提取物及黄酮单体与茶多酚、抗坏血酸之间的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54-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材料 | 第54页 |
·主要试剂与设备 | 第54页 |
·抗氧化实验方法 | 第54页 |
·柑橘黄酮提取物及黄酮单体与茶多酚、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作用研究设计 | 第54-55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两种抗氧化体系中不同浓度茶多酚和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 | 第55-56页 |
·DPPH体系中两种柑橘幼果黄酮提取物与茶多酚的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56-58页 |
·DPPH体系中两种柑橘幼果提取物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58-60页 |
·FRAP体系中两种柑橘幼果提取物与茶多酚的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60-61页 |
·FRAP体系中两种柑橘幼果提取物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61-62页 |
·DPPH体系中柑橘黄酮单体与茶多酚和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效 | 第62-63页 |
·FRAP体系中柑橘黄酮单体与茶多酚和抗坏血酸的抗氧化协同效应 | 第63-6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