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踪气体对井下风流的诊断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1 通风网络解算软件 | 第10-11页 |
| 1.2.2 示踪气体在矿井通风中的研究 | 第11页 |
| 1.3 论文研究的实用价值 | 第11-12页 |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2 利用MIVENA系统对兴阜矿的通风网络解算 | 第15-23页 |
| 2.1 MIVENA系统基本介绍 | 第15-17页 |
| 2.1.1 MIVENA系统网络建模理论 | 第15-17页 |
| 2.2 兴阜矿通风系统现状仿真 | 第17-22页 |
| 2.2.1 兴阜矿概况 | 第17-18页 |
| 2.2.2 MIVENA系统对兴阜矿的模拟 | 第18-22页 |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 3 矿井中示踪气体法的应用 | 第23-32页 |
| 3.1 矿井示踪气体技术应用方法和技术要点 | 第23-24页 |
| 3.2 示踪气体的选择 | 第24-25页 |
| 3.2.1 示踪剂的概述 | 第24-25页 |
| 3.2.2 示踪剂的选择 | 第25页 |
| 3.3 井巷中示踪气体浓度求值 | 第25-31页 |
| 3.3.1 井下单一巷道示踪气体的传质理论 | 第25-29页 |
| 3.3.2 多条巷道内示踪气体浓度求值式 | 第29-30页 |
| 3.3.3 程序编写依据 | 第30-31页 |
| 3.4 小结 | 第31-32页 |
| 4 兴阜矿示踪气体实验及分析 | 第32-42页 |
| 4.1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0页 |
| 4.2.1 测量结果 | 第36-37页 |
| 4.2.2 测量浓度值的分析 | 第37-40页 |
| 4.3 小结 | 第40-42页 |
| 5 兴阜矿示踪气体浓度的模拟及分析 | 第42-54页 |
| 5.1 示踪气体浓度值的模拟 | 第42-49页 |
| 5.1.1 兴阜矿模拟数据准备 | 第42-43页 |
| 5.1.2 模拟计算 | 第43-49页 |
| 5.2 示踪气体浓度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 5.2.1 实验与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49-50页 |
| 5.2.2 风速的修正 | 第50-51页 |
| 5.2.3 弥散系数的修正 | 第51-52页 |
| 5.3 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76页 |
| 作者简历 | 第76-7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