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污泥的分类、危害及目的 | 第12-15页 |
·污泥的分类 | 第12-13页 |
·污泥的危害 | 第13-15页 |
·污泥处理的目的 | 第15页 |
·国内外污泥处理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15-22页 |
·传统处理处置方式 | 第15-17页 |
·有效处理处置方式 | 第17-19页 |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面临困难 | 第19-22页 |
·焚烧工艺介绍 | 第22-25页 |
·焚烧法 | 第22-23页 |
·焚烧装置介绍 | 第23-24页 |
·国内外焚烧技术发展 | 第24-25页 |
·污泥与煤混烧工艺 | 第25-28页 |
·污泥与煤混烧的优势 | 第25页 |
·污泥与煤混烧技术研究 | 第25-27页 |
·超细煤粉燃烧技术研究 | 第27-28页 |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28-30页 |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29-30页 |
第2章 超细污泥和煤粉混合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 第30-47页 |
·概述 | 第30-31页 |
·热分析介绍 | 第30-31页 |
·热重法 | 第31页 |
·实验说明及方法介绍 | 第31-33页 |
·实验设备说明 | 第31-32页 |
·实验样品的选取 | 第32页 |
·实验工况 | 第32-33页 |
·实验方案 | 第3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3-39页 |
·超细化煤粉的定义 | 第33-34页 |
·超细污泥、煤粉热解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污泥掺混比对混合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粒度对混合热解特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综合热解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燃烧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39-45页 |
·活化能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确定反应级数及动力学参数求解 | 第41-42页 |
·热解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超细污泥和煤粉混合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 第47-69页 |
·概述 | 第47页 |
·实验说明及方法介绍 | 第47-51页 |
·实验设备说明 | 第47页 |
·实验样品的选取 | 第47-48页 |
·实验工况 | 第48页 |
·实验方案 | 第48-50页 |
·热值测定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1-63页 |
·超细污泥、煤粉燃烧特性分析 | 第51-54页 |
·污泥掺混比对混燃特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氧的体积分数对混烧特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粒度对混烧特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综合燃烧特性分析 | 第61-63页 |
·反应动力学特性的分析与讨论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超细污泥和煤粉混合燃烧污染排放特性实验研究 | 第69-81页 |
·概述 | 第69页 |
·烟气污染排放介绍 | 第69-71页 |
·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和排放特性 | 第69-70页 |
·硫氧化物的形成机理和排放特性 | 第70-71页 |
·实验设备说明及方法介绍 | 第71-74页 |
·SGQ-6-12程序控温管式气氛炉 | 第71页 |
·Testo350 M/XL烟气分析仪 | 第71-72页 |
·实验样品的选取 | 第72页 |
·实验工况 | 第72页 |
·实验方案 | 第72-74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4-79页 |
·超细污泥、煤粉NO排放特性 | 第74-75页 |
·污泥掺混比对混烧NO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粒度对混烧NO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76页 |
·超细污泥、煤粉SO_2排放特性 | 第76-78页 |
·污泥掺混比对混烧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78页 |
·粒度对混烧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1-84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2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2-83页 |
·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