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红豆杉概述 | 第10-12页 |
1.1.1 红豆杉资源及分布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红豆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1.3 红豆杉资源保护 | 第11-12页 |
1.2 紫杉醇简介 | 第12-15页 |
1.2.1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及功能 | 第12-13页 |
1.2.2 紫杉醇的抗癌机理 | 第13页 |
1.2.3 紫杉醇的生产来源 | 第13-15页 |
1.3 植物内生真菌简介及真菌分类概述 | 第15-19页 |
1.3.1 植物内生真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第16页 |
1.3.2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活性成分的多样性 | 第16页 |
1.3.3 产紫杉醇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6-18页 |
1.3.4 真菌分类鉴定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 | 第19-22页 |
1.4.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藏 | 第22-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外植体材料 | 第22-23页 |
2.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3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页 |
2.2.2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3-24页 |
2.2.3 内生真菌的纯化 | 第24页 |
2.2.4 菌种的保藏 | 第24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4 本节讨论 | 第26-28页 |
2.4.1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处理 | 第26页 |
2.4.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6-27页 |
2.4.3 菌种的保藏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产紫杉醇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的筛选 | 第28-3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1 菌种 | 第28页 |
3.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8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培养基配制及菌种活化 | 第28-29页 |
3.2.2 液体发酵培养 | 第29页 |
3.2.3 发酵产物提取 | 第29页 |
3.2.4 薄层色谱法(TLC)检测 | 第29-30页 |
3.2.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 | 第30-31页 |
3.2.6 液质联用色谱法(LC/MS/MS)检测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3.3.1 薄层色谱法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3.3.2 疑似产紫杉醇菌株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3.3.3 紫杉醇高产菌株液质联用色谱法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3.4 本节讨论 | 第36-37页 |
3.4.1 内生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和产物提取 | 第36页 |
3.4.2 菌株发酵产物的TLC初筛和HPLC复筛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紫杉醇高产菌株的分类学鉴定 | 第37-54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4.1.1 菌种 | 第37页 |
4.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37页 |
4.1.3 溶液 | 第37页 |
4.1.4 PCR引物及测序 | 第37-38页 |
4.1.5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8-42页 |
4.2.1 培养基配制 | 第38页 |
4.2.2 传统分类学方法鉴定 | 第38-40页 |
4.2.3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 第40-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4.3.1 传统分类学方法鉴定结果 | 第42-47页 |
4.3.2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 | 第47-52页 |
4.3.3 综合分类鉴定结果及菌株命名 | 第52页 |
4.4 本节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54-55页 |
5.1 结论 | 第54页 |
5.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