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当今风景园林学科的多元发展 | 第14页 |
1.1.2 可供性理论作为景观设计评价的新思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28-44页 |
2.1 可供性理论关系内涵研究 | 第28-30页 |
2.1.1 生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 | 第28页 |
2.1.2 生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取向之比较 | 第28-29页 |
2.1.3 可供性理论的概念内涵 | 第29-30页 |
2.2 可供性理论内涵及其发展 | 第30-31页 |
2.3 可供性理论的分类 | 第31-34页 |
2.3.1 现有可供性分类总结 | 第31-33页 |
2.3.2 基于风景园林学背景的可供性分类 | 第33-34页 |
2.4 风景园林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34-35页 |
2.4.1 风景园林内涵 | 第34-35页 |
2.4.2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 第35页 |
2.5 可供性理论与风景园林的关系内涵 | 第35-37页 |
2.5.1 传统的以功能为主导的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 第35页 |
2.5.2 可供性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结合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2.5.3 构建一种全面的交互关系 | 第36页 |
2.5.4 可供性理论与现有设计方法的关系 | 第36-37页 |
2.6 可供性理论与风景园林结合的一般适用性 | 第37页 |
2.7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风景园林概念框架 | 第37页 |
2.8 ASM结构矩阵与风景园林的结合与应用 | 第37-43页 |
2.8.1 可供性结构矩阵 | 第38-39页 |
2.8.2 建立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风景园林评价矩阵 | 第39-43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调查研究与评价 | 第44-68页 |
3.1 大学校园广场的设计与发展 | 第44页 |
3.1.1 大学校园广场的概念界定 | 第44页 |
3.1.2 大学校园广场的发展现状 | 第44页 |
3.2 调查内容及方法综述 | 第44-48页 |
3.2.1 调查对象 | 第45-46页 |
3.2.2 调查方法 | 第46-48页 |
3.3 调查数据统计 | 第48-54页 |
3.3.1 调查过程 | 第48页 |
3.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8-54页 |
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4.1 可供性量化表现数据对比分析 | 第55页 |
3.5 同类校园广场可供性对比分析 | 第55-59页 |
3.5.1 校园广场单个可供性问题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3.5.2 校园广场综合可供性问题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3.6 校园广场可供性评价矩阵 | 第59-62页 |
3.7 建立可供性理论视角下的校园广场评价体系 | 第62-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四章 物—场可供性模型在校园广场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68-75页 |
4.1 物—场可供性模型 | 第68-69页 |
4.2 物—场可供性的交互类型 | 第69-70页 |
4.3 建立空间实体交互矩阵 | 第70-71页 |
4.4 建立空间实体关系模型 | 第71-72页 |
4.5 空间实体选择矩阵 | 第72-73页 |
4.6 确定空间设计提升效果 | 第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优化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75-95页 |
5.1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优化设计策略 | 第75-79页 |
5.1.1 可供性思维解读环境策略 | 第76-77页 |
5.1.2 构建系统框架策略 | 第77页 |
5.1.3 问题分解策略 | 第77-78页 |
5.1.4 反馈存档策略 | 第78-79页 |
5.2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优化设计一般方法 | 第79-84页 |
5.2.1 明确设计目的和意图 | 第80-81页 |
5.2.2 分析空间可供性构成要素(设计功能结构) | 第81-82页 |
5.2.3 确定需要优化的空间交互作用 | 第82页 |
5.2.4 确定需要优化的空间可供性与可供性优先级 | 第82-83页 |
5.2.5 求解空间优化方案 | 第83页 |
5.2.6 确定理想的空间优化方案 | 第83-84页 |
5.3 建立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风景园林概念框架 | 第84-85页 |
5.4 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优化设计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铁石广场为例 | 第85-94页 |
5.4.1 校园广场现状 | 第85-86页 |
5.4.2 铁石广场空间可供性要素分析 | 第86-87页 |
5.4.3 明确空间优化质量和交互作用 | 第87-89页 |
5.4.4 建立空间实体关系模型 | 第89页 |
5.4.5 建立物—场可供性模型 | 第89-90页 |
5.4.6 建立实体选择交互矩阵 | 第90-93页 |
5.4.7 确定理想空间优化方案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6.1.1 确定可供性理论与风景园林结合的可行性 | 第95页 |
6.1.2 建立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评价体系 | 第95-96页 |
6.1.3 总结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96页 |
6.1.4 建立基于可供性理论的校园广场设计概念框架 | 第9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6.2.1 跨学科“Affordance”与风景园林设计相结合研究 | 第96-97页 |
6.2.2 建立基于“Affordance”的风景园林学科新的景观评价体系 | 第97页 |
6.2.3 建立以可供性理论为基础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 第97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6.3.1 研究的不足 | 第97页 |
6.3.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A 文中的调查表格汇总 | 第105-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