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3-21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 我国网络舆论发展阶段和历程的界定 | 第14-15页 |
2. 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5页 |
3. 网络舆论对政府治理及职能转变的影响 | 第15-16页 |
4. 发达国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经验启示 | 第16-17页 |
5. 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 第17页 |
(三)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7-1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二、网络舆论与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 | 第21-33页 |
(一) 网络舆论与政府职能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21-26页 |
1. 政府是网络舆论生发传播的“辐射源” | 第21-23页 |
2. 网络舆论是政府角色转化的“风向标” | 第23-25页 |
3. 网络舆论与政府角色的耦合 | 第25-26页 |
(二) 当前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 第26-29页 |
1. 高度的自主性对事件突发产生“催生效应” | 第26页 |
2. 强大的扩散性对事件影响产生“放大效应” | 第26-28页 |
3. 显著的逆反性对现有秩序产生“挑战效应” | 第28-29页 |
(三) 网络舆论引导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 第29-33页 |
1. 民意表达负荷过重 | 第29-30页 |
2. 政府公信力不足及网络“弱势” | 第30-31页 |
3.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运用 | 第31-32页 |
4. 西方及境外媒体歪曲报道 | 第32-33页 |
三、浙江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探索 | 第33-49页 |
(一) 浙江省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状况 | 第33-39页 |
1. 网民规模不断上升 | 第33-34页 |
2. 网民结构呈现多元化 | 第34-37页 |
3. 网络运用方式多样化 | 第37-39页 |
(二) 浙江省网络舆论引导的成效经验 | 第39-43页 |
1. 领导体制逐步完善,综合管理工作格局日渐成型 | 第39-40页 |
2. 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 | 第40-41页 |
3. 宣传阵地规模壮大,网络主流舆论渐趋主导地位 | 第41-42页 |
4. 文明创建体系健全,网络文化环境得到净化优化 | 第42页 |
5. 舆情研究扎实推进,平台媒介成果实现量质拓展 | 第42-43页 |
(三) 浙江省网络舆论引导的提升空间 | 第43-49页 |
1. 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3-44页 |
2. 网络“问政”的功能定位和效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4-46页 |
3. 网上舆论引导的阵地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46-49页 |
四、民众对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的意愿诉求 | 第49-62页 |
(一) 民众对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的认知态度 | 第49-53页 |
1. 坚决支持净化网络环境工作且充满信心 | 第49-51页 |
2. 对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认识清醒 | 第51页 |
3. 对网络热点关注程度较高且态度多元化 | 第51-52页 |
4. 赞同实行网络实名制以保证信息真实性 | 第52-53页 |
(二) 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53-57页 |
1. 网络商业广告 | 第53-54页 |
2. 网络虚假信息 | 第54-56页 |
3. 网络低俗信息 | 第56-57页 |
(三) 民众对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的意愿建议 | 第57-62页 |
1. 网络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 第57-58页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递 | 第58-59页 |
3. 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的责任主体 | 第59-60页 |
4. 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的重点工作 | 第60-62页 |
五、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打造“清朗新空间”的对策建议 | 第62-70页 |
(一) 建立教育培训机制,促进树立科学的网络执政观 | 第62-63页 |
1. 培养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技能 | 第62页 |
2. 塑造网络舆论引导的“政治自觉” | 第62-63页 |
(二) 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壮大网上主流舆论 | 第63-65页 |
1. 加大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力度 | 第63-64页 |
2. 建好网络新闻发言人评论员队伍 | 第64-65页 |
(三) 健全引导处置机制,提高网络舆论应对能力 | 第65-66页 |
1. 建立覆盖广泛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 第65页 |
2. 建立反应灵敏的网络舆情预警体系 | 第65-66页 |
3. 建立高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联动应对体系 | 第66页 |
(四) 建构条件保障机制,全力夯实网上舆论引导基础 | 第66-68页 |
1. 为网上舆论引导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 第66-67页 |
2. 为网上舆论引导提供充足的人才队伍保障 | 第67页 |
3. 为网上舆论引导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硬件保障 | 第67-68页 |
(五) 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实现虚拟社会的依法治理 | 第68-70页 |
1. 建立互联网管理的基本法和基本完善的法律制度 | 第68页 |
2. 完善互联网管理的司法和执法体系 | 第68-69页 |
3. 完善互联网管理的行业自律制度和机制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