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5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3页 |
1.3 研究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5-23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9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16页 |
2.1.2 区域构造 | 第16-18页 |
2.1.3 区域岩浆岩 | 第18页 |
2.1.4 区域矿产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19-21页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1-23页 |
2.3.1 主要地质单元中元素的分配特征 | 第21页 |
2.3.2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21-23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31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3-24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4-25页 |
3.2.1 北西向构造 | 第24页 |
3.2.2 北东向断裂构造 | 第24页 |
3.2.3 近东西向构造 | 第24页 |
3.2.4 北北东向构造 | 第24-25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5-28页 |
3.3.1 二长花岗岩 | 第25页 |
3.3.2 奥长花岗岩 | 第25-26页 |
3.3.3 英云闪长岩 | 第26-27页 |
3.3.4 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 | 第27页 |
3.3.5 黑云斜长片麻岩 | 第27页 |
3.3.6 (变质)辉长岩 | 第27-28页 |
3.3.7 闪长岩 | 第28页 |
3.4 围岩蚀变、矿化蚀变带及角砾岩带特征 | 第28-31页 |
3.4.1 围岩蚀变 | 第28页 |
3.4.2 矿化蚀变带及角砾岩带特征 | 第28-31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第31-56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31-42页 |
4.1.1 Ⅰ号矿化蚀变带内矿体特征 | 第31页 |
4.1.2 Ⅱ号矿化角砾岩筒内矿体特征 | 第31-35页 |
4.1.3 Ⅲ号矿化角砾岩筒(带)内矿体特征 | 第35-41页 |
4.1.4 Ⅰ号矿化蚀变带及Ⅱ号矿化角砾岩筒外围矿体特征 | 第41-42页 |
4.2 矿石特征 | 第42-48页 |
4.2.1 矿石类型 | 第42-47页 |
4.2.2 矿石结构 | 第47页 |
4.2.3 矿石构造 | 第47-48页 |
4.3 矿石矿物共生组合 | 第48-52页 |
4.3.1 隐爆角砾岩型 | 第48-52页 |
4.3.2 石英脉型 | 第52页 |
4.3.3 破碎蚀变岩型 | 第52页 |
4.4 矿化期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52-54页 |
4.4.1 矿化期 | 第52-53页 |
4.4.2 矿物生成顺序 | 第53-54页 |
4.5 矿床成因 | 第54-56页 |
4.5.1 成矿过程 | 第54页 |
4.5.2 矿床成因类型 | 第54-56页 |
第5章 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方向 | 第56-67页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56页 |
5.1.1 构造条件 | 第56页 |
5.1.2 岩浆岩条件 | 第56页 |
5.2 找矿标志 | 第56-64页 |
5.2.1 地质标志 | 第56页 |
5.2.2 地球物理标志 | 第56-63页 |
5.2.3 地球化学标志 | 第63-64页 |
5.3 找矿模型 | 第64页 |
5.4 找矿方向 | 第64-67页 |
5.4.1 Ⅲ号矿化隐爆角砾岩筒(带) | 第65页 |
5.4.2 Ⅱ号矿化隐爆角砾岩筒深部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