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高速冲击焊接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爆炸焊接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1 爆炸焊接技术 | 第13-14页 |
1.2.1.2 爆炸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3 爆炸焊接技术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16页 |
1.2.2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1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 | 第16-17页 |
1.2.2.2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3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19页 |
1.2.3 激光冲击焊接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1 激光冲击焊接技术 | 第19-20页 |
1.2.3.2 激光冲击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3.3 激光冲击焊接技术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1.3 激光间接冲击焊接工艺的提出 | 第2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激光间接冲击焊接金属丝/金属片实验研究 | 第25-41页 |
2.1 金属丝/金属片激光间接冲击焊接实验原理 | 第25-26页 |
2.2 实验准备和设备 | 第26-31页 |
2.2.1 实验准备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7-31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2.3.1 焊接试样表面形貌 | 第31-33页 |
2.3.2 焊接界面 | 第33-36页 |
2.3.3 焊接界面的纳米压痕硬度分析 | 第36-37页 |
2.3.4 拉伸剪切强度分析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激光间接冲击焊接金属片/金属片实验研究 | 第41-69页 |
3.1 激光间接冲击焊接金属片/金属片实验原理 | 第41-43页 |
3.2 实验准备和设备 | 第43-45页 |
3.2.1 实验准备 | 第43-44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4-4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67页 |
3.3.1 复片和基片的确定过程 | 第45-48页 |
3.3.2 焊接试样表面形貌 | 第48-52页 |
3.3.3 焊接界面 | 第52-61页 |
3.3.3.1 焊接面积 | 第52-54页 |
3.3.3.2 界面微观形貌 | 第54-56页 |
3.3.3.3 界面波形特征 | 第56-59页 |
3.3.3.4 界面元素分析 | 第59-61页 |
3.3.4 焊接界面的纳米压痕硬度分析 | 第61-62页 |
3.3.5 拉伸剪切强度分析 | 第62-65页 |
3.3.6 剥离强度分析 | 第65-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激光间接冲击焊接金属片/金属片数值模拟研究 | 第69-85页 |
4.1 模拟软件及算法选择 | 第69-71页 |
4.1.1 模拟软件 | 第69页 |
4.1.2 算法选择 | 第69-71页 |
4.2 材料状态方程和材料强度模型 | 第71-72页 |
4.2.1 材料状态方程 | 第71-72页 |
4.2.2 材料强度模型 | 第72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4.4.1 高速冲击焊接过程 | 第74-75页 |
4.4.2 焊接参数对界面形貌的影响 | 第75-78页 |
4.4.2.1 冲击速度对界面形貌的影响 | 第75-77页 |
4.4.2.2 飞行距离对界面形貌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3 界面波的形成机理 | 第78-81页 |
4.4.4 高速冲击焊接特性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9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5-8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授权专利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