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2页 |
1. 非洲大陆的悠悠历史和古老文明是人类的巨大宝藏 | 第9页 |
2. 21世纪非洲打开视野谋求发展 | 第9-10页 |
3. 中非战略合作升级 | 第10-11页 |
4. 卢旺达大屠杀使卢旺达成为世界窥探非洲“伤口”的窗口 | 第11页 |
5. “希莱坞”: 非洲影视人的意识觉醒 | 第11-12页 |
(二) 对卢旺达大屠杀已有纪录片的艺术及意义界定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身份的确证: 卢旺达大屠杀的影像追溯 | 第17-22页 |
(一) 身份的定义: 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 | 第17-19页 |
(二) 身份的建构: “殖民者”的文化侵袭 | 第19-20页 |
(三) 身份的迷失: 卢旺达大屠杀的镜像还原 | 第20-22页 |
二、权力的他者: 西方影像话语的强势主导 | 第22-31页 |
(一) 西方视野中的历史记忆与非洲印象 | 第22-26页 |
1. 历史记忆: 西方世界眼中的非洲形象 | 第22-23页 |
2. 卢旺达大屠杀: “沉默”者“平庸的邪恶” | 第23-24页 |
3. 西方社会对非洲的综合影响力评估 | 第24-26页 |
(二) 卢旺达大屠杀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话语 | 第26-31页 |
1. 历史想象中的创伤话语 | 第26-28页 |
2. 带目的性的他者叙事 | 第28-31页 |
三、意识的觉醒: 本土思想参与到影视作品中 | 第31-43页 |
(一) 现实主义影像的道德性探索 | 第31-38页 |
1. 视角的转变: 女性、儿童成为主要叙事对象 | 第31-33页 |
2. 叙事目的再建构: 创伤治疗,精神引导 | 第33-36页 |
3. 叙事方式的探索: 弱化解说,点面结合 | 第36-38页 |
(二) 卢旺达大屠杀纪录片对卢旺达乃至非洲的现实意义 | 第38-43页 |
1. “经济叙事”: 纪录片的精神背景 | 第38-40页 |
2. 大屠杀纪录片中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