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概念阐释 | 第8-10页 |
1.2.1 原产地证相关概念 | 第8页 |
1.2.2 原产国判定相关概念 | 第8-9页 |
1.2.3 原产地调查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大连现行原产地调查管理的机构设置及模式 | 第17-21页 |
2.1 原产地调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情况 | 第17页 |
2.2 原产地调查现行管理模式 | 第17-20页 |
2.3 现行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 | 第20-21页 |
3 现行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调查结果和原因分析 | 第21-47页 |
3.1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访谈 | 第21-22页 |
3.1.1 对大连地区原产地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访谈 | 第21页 |
3.1.2 对大连地区原产地业务办理窗口一线人员的访谈 | 第21-22页 |
3.1.3 对大连地区出口企业负责人的访谈 | 第22页 |
3.1.4 对办理原产地业务的出口企业办事人员的访谈 | 第22页 |
3.2 大连地区原产地调查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2-43页 |
3.2.1 企业对部分业务办理流程接受程度低 | 第22-27页 |
3.2.2 完成原产地调查的时效性不高 | 第27-30页 |
3.2.3 原产地管理人员工作状态与当前原产地工作模式不相适应 | 第30-38页 |
3.2.4 原产地调查模式“不公平” | 第38-43页 |
3.3 大连地区原产地调查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3-47页 |
3.3.1 原产地证签证种类和数量激增而工作人员数量未见明显变化 | 第43-45页 |
3.3.2 原产地调查法律法规无具体实施细则 | 第45-46页 |
3.3.3 对出口产品缺乏有效的分类管理手段 | 第46页 |
3.3.4 大连地区优秀出口企业和优势行业未被详细梳理 | 第46-47页 |
4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改进方案设计 | 第47-56页 |
4.1 国内外原产地签证及产品调查管理的经验 | 第47-48页 |
4.1.1 国外原产地签证及产品调查管理的经验 | 第47-48页 |
4.1.2 国内原产地签证及产品调查管理的经验 | 第48页 |
4.2 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改进方案 | 第48-56页 |
4.2.1 创新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的目的及原则 | 第48-49页 |
4.2.2 创建原产地调查分类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49-50页 |
4.2.3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改进方案 | 第50-52页 |
4.2.4 改进后的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流程 | 第52-56页 |
5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实施对策 | 第56-59页 |
5.1 提升调查人员专业水平 | 第56-57页 |
5.2 引入“透明”执法提高调查准确性和公开性 | 第57页 |
5.3 建立事后监管工作制度 | 第57页 |
5.4 构建信息共享渠道 | 第57页 |
5.5 推进企业守法管理、建立良好检企关系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A 原产地业务申办人员调查问卷 | 第62-67页 |
附录B 原产地业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及业务需求的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C 大连地区出口产品原产地调查管理模式研究访谈提纲 | 第70-71页 |
附录D 五类出口产品敏感度判定 | 第71-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