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控制技术 | 第10-15页 |
1.2.1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2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 第11-12页 |
1.2.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12-14页 |
1.2.4 SCR装置的工艺布置形式 | 第14-15页 |
1.3 富氧燃烧技术 | 第15-16页 |
1.4 低温SCR脱硝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TiO_2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16-17页 |
1.4.2 Al_2O_3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17-18页 |
1.4.3 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4 活性炭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19页 |
1.4.5 粉煤灰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19页 |
1.5 低温SCR反应机理 | 第19-21页 |
1.5.1 E-R机理 | 第20页 |
1.5.2 L-H机理 | 第20-21页 |
1.5.3 E-R和L-H同时作用机理 | 第21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SCR催化剂实验装置和制备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2.1.1 实验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24页 |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24-25页 |
2.2 实验系统 | 第25-27页 |
2.2.1 催化剂活性评价系统 | 第25-26页 |
2.2.2 配气系统 | 第26-27页 |
2.2.3 活性测试系统 | 第27页 |
2.2.4 烟气分析系统 | 第27页 |
2.2.5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7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7-29页 |
2.3.1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2.3.2 本实验催化剂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Mn-Ce/FA-TiO_2催化剂脱硝特性研究 | 第30-46页 |
3.1 酸改性对低温SCR活性影响 | 第30-33页 |
3.2 Mn和Ce负载量对低温SCR活性影响 | 第33-36页 |
3.2.1 Mn负载量对低温SCR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Ce负载量对低温SCR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Mn和Ce比例对低温SCR活性影响 | 第36-37页 |
3.4 TiO_2比例对低温SCR活性影响 | 第37-39页 |
3.5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9-44页 |
3.5.1 催化剂的BET表征 | 第39-40页 |
3.5.2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40-42页 |
3.5.3 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42-44页 |
3.5.4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不同工况对Mn-Ce/FA-TiO_2低温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6-62页 |
4.1 氨氮比对低温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 氧气浓度对低温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空速对低温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催化剂的抗H_2O和抗SO_2特性研究 | 第51-58页 |
4.4.1 催化剂抗SO_2特性研究 | 第51-54页 |
4.4.2 催化剂抗H_2O特性研究 | 第54-56页 |
4.4.3 催化剂同时抗SO_2和抗H_2O特性研究 | 第56-58页 |
4.5 催化剂的N_2O生成状况研究 | 第58-60页 |
4.5.1 N_2O生成条件研究 | 第58-59页 |
4.5.2 低温SCR反应过程中N_2O生成情况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创新点 | 第63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