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2.1 智慧环保规划相关概述 | 第16-17页 |
2.1.1 智慧环保 | 第16-17页 |
2.1.2 智慧环保规划 | 第17页 |
2.2 公众参与与公众满意度的内涵 | 第17-21页 |
2.2.1 公众参与 | 第17-18页 |
2.2.2 公众满意度 | 第18页 |
2.2.3 智慧环保规划公众参与 | 第18-19页 |
2.2.4 公众参与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方式 | 第19-21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1-30页 |
3.1 概念模型 | 第21-23页 |
3.1.1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21-22页 |
3.1.2 潜在变量的分析 | 第22-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3.2.1 公众参与前因假设 | 第23-24页 |
3.2.2 公众参与和感知质量假设 | 第24-25页 |
3.2.3 感知质量和公众满意度假设 | 第25页 |
3.3 量表设计 | 第25-30页 |
3.3.1 量表种类 | 第25-26页 |
3.3.2 具体量表 | 第26-30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30-47页 |
4.1 调查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4.1.1 调查背景 | 第30页 |
4.1.2 实证研究目的 | 第30页 |
4.1.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4.2 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31-42页 |
4.2.1 问卷实施 | 第31页 |
4.2.2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 第31-32页 |
4.2.3 问卷信度分析 | 第32-35页 |
4.2.4 问卷效度分析 | 第35-42页 |
4.3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2-47页 |
4.3.1 模型验证 | 第42-45页 |
4.3.2 模型验证结论 | 第45-47页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第47-53页 |
5.1 完善智慧环保规划制度,保障公众参与规划权益 | 第47-49页 |
5.1.1 完善智慧环保信息公开制度 | 第47页 |
5.1.2 建立公众参与智慧环保规划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5.1.3 规范智慧环保规划管理制度 | 第48-49页 |
5.2 拓展智慧环保规划平台,增加公众参与规划途径 | 第49-50页 |
5.2.1 加强平台技术建设,减小技术盲区 | 第49页 |
5.2.2 建立智慧环保规划网络社区,推动公众参与规划 | 第49-50页 |
5.2.3 制定平台运行规则,促进公众参与规范化 | 第50页 |
5.3 加大智慧环保宣传教育,强化公众参与规划意识 | 第50-53页 |
5.3.1 加强智慧环保工作宣传,提升智慧环保在公众心中的地位 | 第50-51页 |
5.3.2 加强智慧环保规划平台宣传,营造公众参与智慧环保规划环境 | 第51页 |
5.3.3 开设公众参与智慧环保规划课程,增强公众参与智慧环保规划的组织性 | 第51-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3页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6.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一:智慧环保规划中公众参与及其对公众满意度影响问卷调查 | 第58-62页 |
附录二:个人简介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