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3-26页
    一、选题依据第13-16页
        (一)现实依据第13-14页
        (二)学理依据第14-16页
    二、研究综述第16-22页
        (一)研究概述第16-18页
        (二)研究的重点领域第18-21页
        (三)研究述评第21-22页
    三、研究思路第22-24页
        (一)论文结构安排第22-23页
        (二)实践案例选取第23-24页
    四、独到之处与不足第24-26页
        (一)论文独到之处第24页
        (二)论文不足之处第24-26页
第一章 我国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的理论概述第26-50页
    第一节 民主与协商第26-32页
        一、民主的价值性研究第26-30页
        二、协商的程序性研究第30-32页
    第二节 协商民主第32-37页
        一、协商民主的时代背景第33-34页
        二、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第34-36页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结构层次第36-37页
    第三节 基层协商民主第37-43页
        一、基本内涵第37-39页
        二、理论来源第39-41页
        三、东西方语境对比第41-43页
    第四节 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第43-50页
        一、基本内涵第43-45页
        二、基本特征第45-48页
        三、现实意义第48-50页
第二章 我国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特点第50-79页
    第一节 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历程第50-57页
        一、中国古代协商传统的兴起与延续第50-52页
        二、近现代协商思想的存留与发展第52-54页
        三、当代基层协商实践的展开与演进第54-57页
    第二节 当前的实践结构形式第57-67页
        一、实践的方式方法概述第57-64页
        二、实践发展趋势第64-67页
    第三节 基层实践案例第67-79页
        一、所选案例的代表性第68-69页
        二、两个实践案例开展情况第69-75页
        三、两个实践案例的对比分析第75-79页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的角色分析第79-101页
    第一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第79-86页
        一、协商民主中党的领导的合理性分析第79-82页
        二、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作用第82-84页
        三、基层协商民主对基层党组织的能动作用第84-86页
    第二节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组织作用第86-93页
        一、基层自治组织的职能转变第87-88页
        二、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发挥第88-92页
        三、基层协商民主对基层自治组织的能动作用第92-93页
    第三节 公民的主体地位第93-101页
        一、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第94-95页
        二、主体间的地位平等第95-97页
        三、主体间的话语互动第97-98页
        四、微妙心理第98-101页
第四章 我国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反思第101-129页
    第一节 经验总结第101-110页
        一、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第101-105页
        二、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突破口第105-110页
    第二节 面临问题第110-118页
        一、持续性问题第110-115页
        二、参与性问题第115-117页
        三、程序性问题第117-118页
    第三节 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第118-129页
        一、体制机制的限制第119-123页
        二、民主习惯的缺失第123-125页
        三、技术思维的不足第125-129页
第五章 我国城市社区基层协商民主的对策思考第129-143页
    第一节 完善国家层面的宏观架构第129-134页
        一、加强党的领导第129-131页
        二、强化顶层设计第131-132页
        三、转变政府职能第132-134页
    第二节 完善社会层面的土壤培育第134-139页
        一、提升社会参与意识第134-135页
        二、提高基层自治水平第135-137页
        三、鼓励创新实验精神第137-139页
    第三节 完善公民层面的能力建设第139-143页
        一、培育公民协商意识第140-142页
        二、锻炼公民协商能力第142-143页
结语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7页
致谢第157-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研究
下一篇:有限进攻性权力政治与印度对外安全行为关联性研究